中外合作办学专题报告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世界教育界的共同目标,也是保证高等教育机构工作性质和效果不可或缺的条件。国际合作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学术沉默。各种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界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全球大学联盟等。已经渗透到大学管理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在20多年的发展中也经历了曲折,不断为高校的管理和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一、主要模式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众多中外企业的捐赠合作下,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国内外新的办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办学模式:
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训、学科专业规划、实训管理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
1.办学主体不明。尽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办学宗旨、软硬件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巨大偏见,以及对本科文凭尤其是国外本科文凭的迫切渴望,一些高职院校在与国外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
2.跑步模式比较难。上面提到的“3+0”’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采用的主要模式,主要是因为其三年的学习和培训都在国内完成,避免了出国的高额费用。但这样一来,学生只能通过学校设置的西式教学课程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失去了体验国外先进教学水平和优质实践训练的机会,导致出现了“中性”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国际脱节的技能水平。至于“2+1”办学模式,其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留学费用高。以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留学为例。如果算上国内语言学习考试费用和提前出国审批费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留学至少需要65438+万元,在弗里堡等小城市则需要近8万元。第二,语言能力不达标。这是制约高职学生出国的一大“拦路虎”。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长期存在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外语的掌握程度,出国留学对语言的要求较高。这使得很多专业技能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很难出国深造。
3.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成本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跨国教育模式。其跨国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外教师交流,通常包括直接聘请外籍教师和派遣国内教师出国深造;二是课程和教材引进,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经验交流和引进、编写西方优秀教材。第三,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学校的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好的学生也是一种挑战,而这也是实际操作中最难的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建设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每一部分的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比如在上海聘请一名全职外教每月需要2万人民币,派一名老师出国留学每年至少需要8万人民币,组织学生出国实习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万人民币。这些都不是小数目。另外,购买国外知识产权的原版教材,组织人员编写重写,是一个成本很高的项目。4.过于强调出国深造和出国就业。中外合作办学,借助与国外大学的联盟与合作,打开了学生海外继续深造的大门,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出国就业的机会。然而,中国的大学在招生宣传中可能会将出国就业作为一个重点和亮点,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出国学习和就业的机会,甚至夸大现象或倾向。
第二,一些想法
社会偏见是存在的。中外合作办学还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与普通大学相比,生源质量有一定差距。办学过程中外籍教师多,教师稳定性差。中外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摩擦,教学质量还不稳定。因此,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可度有待提高。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有偏见,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不如普通大学的毕业生。1,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目前最热门的IT、商科等专业,由于集群现象严重,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人才饱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吃香。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大幅削减裁员和招聘计划,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就业也受到明显影响。2.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就业困境。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采用“语言+专业方向”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互穿的学习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但同时由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F往往出现“1+1
三、建设办学团队的思路1。正确选择国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综合实力是合作教育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教育质量。在选择国外合作院校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主观原因,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伙伴的知名度,也不能饿着肚子和国外低质量的大学合作。正确选择合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如何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评估和论证是关键。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国外大学的官网,了解和比较他们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创新实践等,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分析合作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可以借鉴的地方,对于实现合作办学的目标,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设计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既是双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综合体现,也是双方优势办学资源的体现。这些都可以体现在双方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上。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规划。通过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真正实施,从而实现办学优势与教学优势的真正融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有准确的定位。3.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社会,如何让高职学生在激励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终极目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会引入一定的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师资,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国际化环境,学生可以利用与国外交流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国际文化、国际法规和世界各国的价值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了解老外的思维模式和处理特点,学习他们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努力实现“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通过资源的交换可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深化各方面的交流,通过教材、师资、学生等方面的交流,真正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机会,比如海外实习、出国就业等。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培养更多的新世纪综合型人才。5.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天地。所有的学生最终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了教学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业合作。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锻炼,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感受社会的激烈竞争。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应用,成为真正有实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结论
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市场规律和国际社会需求的影响,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受到市场的严峻挑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学应审时度势,思考如何建立一种良性&健康的大学治理模式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不能再只是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交叉学科&;边缘性和应用性学科,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大学治理模式以最终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