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2006年底媒体(技术)发展大事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部分,其传播方式和媒体技术与人类所有的信息传播同步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传播。在这些现象中或背后,音乐信息(以声音或乐谱的形式)所承载的传播者的音乐艺术意图和音乐思想,为人们所“分享”(部分理解)或“享受”(完全理解)。这样,人与人之间的音乐关系就是一种音乐交流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千百年来人类音乐实践的本质是音乐传播的实践。在以天文数字计数的无限音乐传播链条中,各民族、各地区形成了一批音乐风格体系、音乐调式框架和无数闪耀的音乐艺术作品。音乐的传播使人类的时空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在广阔无垠的时空场中,音乐传播深化了人们的艺术思维,使音乐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媒介的形态是根据媒介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形成的。媒体技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音乐传播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是音乐从民间自娱自乐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王公贵族沙龙艺术的大众文化传播产业的关键因素。媒体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发明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原始音乐传播——不完整的音乐传播形式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交流工具是语言交流,然后大约31万年后,出现了文字——也就是文字交流,然后发展成了印刷交流。大量的民间音乐现象使我们能够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推断出音乐传播的原始形式。在这种原始形态中,参与音乐传播的人只包括音乐传播者(创作、演唱和演奏)和音乐接受者(听众),没有任何媒介。音乐传播者将音乐信息传播给接收者,接收者接收音乐信息并以相应的方式发送反馈信息,以协调音乐传播者的行为。由于没有中介媒介和媒介技术来推动这种传播方式,音乐传播的范围小,速度慢,所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音乐只能是少数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只能是地方性的活动。
乐谱的发明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乐谱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在一个相对标准的平台上交流和传承音乐。当乐谱借助印刷技术传播时,其传播规模大大扩大。但这只是音乐文本形式的传播,音乐的声学形式是无法被记录和复制的。因此,印刷传播仍然是一种不完整的音乐传播形式。
人类梦想的实现——录音技术的突破
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梦想直接记录声音,无需文字、符号或乐谱。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9世纪的科学家认识到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声音具有能量。为此,他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管理好这种能量来发电?如果我们能控制它,利用它,那么声音的记录和存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录音机成功实现了对声能的管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录音公司——爱迪生录音公司。从此,录音这种新的录音职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65438-0888,德裔美国电信技师爱米尔·贝利纳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做留声机演示讲座。“留声机”为现代留声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世界唱片史的历史起点。
真正让音乐进入大众传播舞台的是现代音频技术的发展。
1898丹麦人波尔森发明了钢丝录音机,第一个通过磁定向来记录和播放声音信号,为磁记录奠定了技术基础。1928年,德国Fremaz公司成功在纸带上涂覆磁粉替代钢丝,解决了钢丝易扭断,与磁头耦合困难的问题。录音机的发明使唱片业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20世纪30年代,手持式光盘播放器和粗轨唱片(78转/分)风靡全球。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带有密集音轨唱片(33 rpm)的慢音轨唱片及其配套的电声唱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英国开始研发生产立体声唱片,70年代,四声道立体声唱片诞生。唱片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使音乐大众传播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音乐传播技术的一次飞跃——从模拟到数字
随着记录技术的不断进步,模拟盒式磁带作为不能记录新信息的乙烯基光盘(LP)的替代品,最早由Philip公司于1963年开发出来。这一发展不仅允许用户播放预先录制的声音,还允许用户录制新的信息。模拟盒式磁带也继续以随身听、车载音响等各种格式销售,因为与其他格式相比,模拟盒式磁带具有价格便宜、体积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其录音带销售迅速占领唱片市场的大片土地,盒式录音机是人们传播和交流音乐信息的便捷工具。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数字音频技术是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模拟记录不同于数字记录,因为它记录的是一个连续的信号,而数字化是用采样频率将信号离散化,然后进行量化编码,产生二进制离散脉冲。采样理论是由贝尔实验室的奈奎斯特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他得出结论,如果采样信号包含一个频段,只要采样频率高于该频段最高频率的两倍,就可以不失真地恢复出原始波形。尽管奈奎斯特频率的发现开创了数字音频的先河,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低成本、小型化的激光和芯片技术才得以发展。所以可以认为是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激光器和芯片的发展导致了第一代数字音频媒体CD的诞生,1982年开始向消费者介绍。
光盘上市以来,发展迅速。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它几乎完全取代了处于音频市场顶峰的LP紧凑型唱片。到1997年,全世界消费者手中的CD机已近6亿台,CD唱片产量超过1000亿张。这无疑是音乐大众传播史上的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
1985年,又发展了一种数字播放和录音技术,即数字音频卡带DAT。它由旋转磁头和PCM数字技术组成。这种技术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PCM数字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发展。这种录音机具有极宽的动态范围,低失真,无抖动,无模拟卡带的嘶嘶声和外界噪声,其设计达到或超过许多标准数字器件的指标。没想到,如此成功的技术对自己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因为DAT可能会给音乐和录音软件制作行业和艺人收入带来损失。为了防止盗版和复制,1992年《家庭录音条例》(AHRA)规定制作DAT的公司必须赔偿录音公司和艺人的版权费用,同时必须对录音附加限制条件。DAT的成功对专业唱片市场和计算机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因为技术的先进性而首次对音乐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领域提出了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索尼开发了第一款完全面向家庭的MD播放器/录音机。MD机操作起来很像CD机,新功能是用户可以搓擦、重复和选择特定曲目。同时,菲利普公司开发了一种兼容模拟磁带和数字磁带的DCC磁带录音机。除了MD的功能之外,DCC的另一个方便的特性是可以记录ID标签,也就是说,它允许机器跳过磁带中不需要的部分。
虽然DAT、DCC、MD都是一上市就有意进入消费级市场,但似乎这三种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向。DAT不仅在专业录音市场占据有利地位,还进军电脑市场。但是DCC比DAT晚推出一步,销量并不好。MD一方面结合数字压缩技术MP3取代消费市场的卡带播放器,另一方面取代原来笨重的机器进入电台,也给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AT和MD仍然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组织使用的主要音频录制和回放技术。
在专业音频技术市场中,已经开发了以纵向方式将数字音频数据记录在音频磁带上的线性记录方法和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声音并将音频数据存储在数字存储器或存储介质中的非线性方法。
基于磁带的记录系统和基于采样的记录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随机存取的。随机存取意味着数字音频数据可以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或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磁盘/基于磁盘的存储介质中,并且数据可以几乎即时地被访问和处理,或者以任何顺序和在任何时间点被重放。磁带介质和随机存取介质的区别在于,磁带介质是线性的,它需要按照录制时间的顺序找到存储音频数据的位置。不能说哪种媒体更好,各有利弊。事实上,在实际使用中,这两种媒体都被广泛使用。
基于磁带的记录系统产生了两种格式:固定磁头和旋转磁头。固定头使用DASH格式,由索尼、斯图德、AG和松下在80年代提出。开发DASH格式是为了在数字磁带录音机和磁带制造商的不同产品之间建立一个标准。但是,DASH系统的价格无疑是昂贵的。
用旋转磁头录制音频信号的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种格式:数字处理器-VCR格式、DAT(数字音频磁带)格式和MDM(模块化数字多声道)录制格式。由于PCM数字信号的记录和回放需要惊人的数据记录密度,为了工作在如此宽的频带内,采用旋转磁头的螺旋扫描方式,有效提高了整个磁头与磁带的接触速度,实际上可以减缓磁带运行的速度,从而大大减缓磁带的消耗。
在现代录音史上,模块化数字多声道系统(MDM)的引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MDM是一种小型多轨道数字录像机,它可以在标准录像带上录制八轨道数字音频信号。这种录音机由于可以以特殊的同步形式互联,可以在系统中增加额外的磁道(八磁道板),理论上可以达到128磁道,所以被称为模块化设备。低廉的价格使得这种模块化、可扩展的录音系统在音乐行业引起了一阵* *。家庭录音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音乐人可以在自己的录音棚里仔细修改自己的创作,音乐传播也增加了新的技术手段。基于采样的录音系统发展迅速,包括数字采样系统、硬盘录音系统和计算机音频工作站。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声音进行采样,将音频数据编码存储在数字存储器或存储介质中,可以作为样本文本或声音文本。
近年来,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已发展成为一种专用的计算机化硬盘录音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基本的和高级的编辑和信号处理功能。虽然一个工作站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与音频相关的功能,但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有明显的结合其他设备、制作系统和功能软件(用于音乐制作等)的能力。).事实上,这些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合作,创建一个多功能环境,可以传输数据并执行与MIDI序列样本回放、编辑、采样、硬盘录制、数字信号处理、合成和重新合成以及音乐再现相关的任务。
纵观音乐和音频制作的历史,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些设备执行特殊任务的概念:录音机负责录音和回放,限幅器负责限幅,调音台负责混音。相应地,数字音频工作站可以被视为变色龙,它可以改变其功能以适应不同的工作。事实上,数字音频工作站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它可以轻松快速地完成许多与音频制作相关的任务。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发展不仅在音乐制作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推动了数字音频广播(DAB)的发展,DAB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质量、多媒体、音视频一体化的特点,其传播质量达到了CD的标准,是最理想的音乐传播媒介。
最后,重点介绍了80年代发展起来的MIDI技术及其对音乐制作和音乐传播的影响。简单来说,MIDI是一种数字通信语言,它使一个互联网中的各种兼容硬件,如多个电子乐器、实时演奏控制器、计算机等相关设备能够相互传递信息。MIDI用于将与演奏或控制相关的行为状态转换成等价的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传输给其他MIDI设备,以控制声音的产生或控制演奏中的各种参数。该系统能够处理声音制作领域的各种新任务,包括音乐制作、视频配音、电影后期制作、多媒体和舞台表演设计。
这个系统被接受和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性价比和产品的开发速度。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各种不同价格的MIDI乐器和设备。一旦MIDI系统可用,通常会减少为某些作品雇佣其他音乐家的需要。同时,MIDI的多通道工作环境允许音乐家非常灵活地创作、编辑和穿插音乐段落,而无需将这些段落录制在多轨录音磁带上。这种价格合理、扩展潜力无限、控制能力越来越强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催生了音频行业的个人生产模式。它使个人在成本和时间效率方面以理想的方式练习声音产生的整个过程成为可能。此外,由于MIDI是一种实时记录介质,因此可以在制作的所有阶段进行试听和编辑,无论是在舒适的家中还是在个人工作室。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通过使用这种数字语言,音乐人可以在灵活、可行、负担得起的环境下,自己创作一首音乐或其他作品。音乐人除了制作和演奏音乐,还可以像技术指导一样全面控制各种声音的音色(音质和音色属性)及其融合(均衡、潘等实时控制)。
MIDI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融合了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制作,极大地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模式,让普通人更容易实现成为音乐人的梦想。从某种角度来说,MIDI技术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音频领域的体现。
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互动化和一体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借助纸、笔、橡皮进行交流的时代持续了1600年,没有橡皮的笔时代持续了200多年。在1990之前,16是很不一样的。贝尔的电话创造了实时通讯的方式,海外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了通讯的全球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看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突破性发展,这使得媒体技术和产品更加实用、紧凑和易于管理。20世纪80年代,UNIX和PC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分布式计算和WWW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也被称为信息时代。有人把21世纪视为知识时代。
在今天的知识时代,技术进步可能会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10年前,谁能预料到互联网会对计算机和通信产生如此惊人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从1990-2006的变化会大于之前的160。这种惊人的变化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一场* *,包括音乐。
媒体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模拟模式向数字模式的快速过渡,这是大势所趋,并将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在全球的发展。数字音频将完全取代模拟音频作为录制和播放媒体只是时间问题。也许DCC,MD或者DAT系统都做不到这一点,但总有一天,数字音频会成为唯一的音源。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每年每个月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记录/播放介质和技术,这将彻底改变我们今天所见所闻的数字世界。
音乐大众传媒中的广播电视将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单向播放逐步升级为互动传播系统。由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各个年龄、职业、性别的人都有不同的爱好。他们需要不同的文化、娱乐节目和信息。对于广电系统来说,21世纪将是一个满足不同受众不同要求的时代。音乐节目和其他影视节目的点播必然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其他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世纪的家庭将不再是这样:他们必须通过相应的终端设备和网络系统,如收音机、电视机、音响和个人电脑,来享受音乐和获取信息。随着数字化引起的集成,上述过程将由集成的信息终端设备和统一的集成信息网络来完成。音乐家的活动,音乐作品的展示,音乐问题的讨论等等,都会随时在这个统一的信息网络上传递。音乐的传播会更快、更便宜、更透明。
变化,无处不在的变化,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也将成为音乐行业的时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