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多边合作受挫、区域化回潮的背景下,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审视亚洲区域合作,客观分析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中国推进区域合作的思路。

2003年坎昆会议的失败和多哈回合的中断再次表明,多边主义只是各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协调不同国家的发展利益。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压力,更多的国家意识到参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亚洲发展中大国,需要客观分析当前区域合作的趋势,准确分析自己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一.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亚洲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目前,世界经济分为三部分,整个亚洲都有加快区域合作的压力。

1.区域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区域合作是区域成员通过区域经济组织进行的分工与合作。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得国际分工的好处,促进成员经济体的发展和繁荣。区域合作始于欧洲的建立,第一波区域合作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再次掀起了新一轮区域合作浪潮。截至2003年6月底,已通知GATT/WTO并正在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有267个,其中130多个是在1995之后通知GATT/WTO的。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协定,GATT/WTO有条款肯定区域经济合作的合法性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当今,区域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应对全球化的对策。区域合作和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合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大国(集团)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比如美国倡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欧盟东扩,日本与其他亚太国家建立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大国通过推动区域合作,一方面谋求区域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扩大区域间的谈判筹码,从而在全球谋求利益。事实上,推动有利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大国竞争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2.世界经济分为三部分。大国(地区)之间的竞争使得世界经济呈现三分之二的格局。(1)日益强大的欧盟集团。冷战后,整个世界发展变化,政治矛盾下降,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欧洲列强在经济上抗衡美日的意识明显增强。1992年,欧盟宣布成立欧盟,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现在开始加强政治联盟建设,向东欧推进。2004年5月,10个东欧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部门,直接威胁到美国的霸权。(2)以美国为中心的拉美集团。面对日益强大的欧盟,美国不得不改变过去“都是我的”的霸道态度,重视区域经济合作。1993年,美国率先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美国积极向南美推进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美国更加关注东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积极推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粉丝战略”。(3)亚洲集团有待整合。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在日本的带动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东亚呈“雁行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放缓,而东盟、中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印度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强劲而稳定的增长势头。目前,亚洲经济整体上继续发展,各国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但组织化程度不高。

3.亚洲面临着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的压力。欧盟东扩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扩,对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过去美国和东亚有明显的垂直分工。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国给予墨西哥特殊的贸易安排,将中国的纺织品和亚洲四小龙的机械产品挡在门外,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下一步,美国还打算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影响会更大。再看欧盟东扩,近年来,欧盟加快东扩步伐,将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纳入欧盟板块,从而建立了欧盟内部的垂直分工体系。未来亚洲国家,无论是日韩,还是东盟、中国等国家,恐怕都将面临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或萎缩的考验。亚洲有合作的压力,所以合作有潜在的利益,也有现实的基础。目前,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占到东亚地区贸易总额的6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东盟和中国。日韩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式提上日程。印巴局势总体上向缓和方向发展,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积极寻求与东盟的合作。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广泛的次区域合作为整个亚洲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中国在亚洲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中国在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利益和决定性的地位。历史上,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而闻名;地理上,中国幅员辽阔,背靠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领土和领海范围广阔;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来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0%,经济实力居世界第六,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多;政治上,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军事上,中国拥有足够的核自卫队和相当的陆海空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国之一。

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停滞,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虽然日本目前仍是经济强国,但在未来几十年,其相对国力肯定会下降。与中国相比,美国缺乏与亚洲国家毗邻的地缘优势和相同的文化基础。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保持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对防止东亚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扩大金融危机范围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并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亚洲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促进亚洲合作方面的作用如下:

1.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客观地理中心。中国幅员辽阔,与十多个亚洲邻国相连或隔海相望,处于亚洲地理位置的中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在东南亚,中国参与了湄公河开发,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东北亚,中国积极参与图们江开发,积极探索中日韩合作的方式和机制,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在中亚,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和军事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成为一些成员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对亚洲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具有特殊影响。

中国为亚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虽然政治等因素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经济合作仍是最基本的动力。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东盟、日本等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2003年,中国进口总额增长了40%,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要进一步提升其产业,势必要依靠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002年中日贸易总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3%。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北美贸易区的建立和世界IT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东盟对美出口受挫,中国成为东盟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2003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目前,东盟已经连续10年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周边地区的其他发展中小国也非常依赖中国市场。

3.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源泉。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推进地区合作,尤其是与东南亚的合作,符合其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但维持日美同盟是日本的首要战略。但美国为了维持在东亚的影响力,极力阻挠在东亚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导致日本在推动合作上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东盟作为区域性组织,虽然有通过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其自身组织化程度不高,综合影响力不够大,同时又在寻求大国间的均势外交。作为一个潜在的大国,中国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推动区域合作。近年来,中国对区域合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并与东盟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让日本深刻感受到了政治经济危机,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从而推动了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4.中国经济的二元性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国规模经济逐渐体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在中国投资,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迅速提高。截至2002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已达6000多家,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2003年统计,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60亿美元,并将迎来新一轮的对外投资热潮。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国家将中国列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目标国,甚至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在中国设立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对外投资能力的增强将对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中国还有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周边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5.中国是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稳定和安全是地区发展的前提,但亚洲仍有许多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印巴边界问题。中国的西部边境。对此,中国采取了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和方式,如积极倡导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使朝核问题向积极方向发展;呼吁印巴保持克制,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功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打击恐怖组织,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有效维护了地区和平与安全;对于有争议的南海,中国主张共同开发,以维护地区政治和军事稳定。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快速摆脱危机。2000年,中国签署了清迈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这对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三,中国推进亚洲区域合作的前景

亚洲国家虽然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但发展水平不一、对外依存度强、历史遗留问题多等制约因素。作为地区大国,中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从实际情况看,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同时优先推进东亚合作。

1.积极与东盟合作,推进区域层级分工。东盟国家情况不同,心态复杂。一方面,他们想利用美日来制衡中国,与中国抗衡。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也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利用中国来制约美国或日本。对此,中国应从大局出发,加快与东盟的自由贸易一体化步伐。在推进区域合作时,首先要让东盟国家有政治军事安全感,在经济合作上强调“双赢”。虽然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处于同一水平,但中国和东盟在产业和产品上仍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相互合作,双方企业可以在更大的市场中进行横向分工。

2.积极配合日本推动亚洲的“法德和解”。中国和日本是东亚最大的两个经济实体,东亚乃至亚洲合作的关键是中日合作。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日在亚洲的“法德和解”是东亚和亚洲最大的合作。最根本的动机。在推进合作的实践中,中国应进一步做好宣传和舆论工作,认真贯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尊重日本推进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支持日本的产业升级。在区域经济合作盛行的时期,日本的经济发展对亚洲国家来说是利好。中国应尽可能与日本在贸易、科技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日本的产业升级,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

3.加强次区域合作,促进整体区域合作。在确立首先加强与东盟和日本经济合作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中国应进一步加强次区域合作,如东北亚合作。中亚合作。中印合作、两岸合作和华人经济圈建设,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的合作。

4.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加强开放与合作的同时,应注重发展民族经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