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方言介绍

所谓雅,是指汾阳方言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汉语书面用语,或古典戏曲中的“韵白”;而且很多单词的发音都是古音。如:“你要去哪里?”“越过那个隔间!”实际上,它要去那里。再比如“怎么来的?”“跑步”。这里的“跑”是指走路而不是骑;真正的跑,是汾阳话里的“打病”。所谓徐行为去,疾趋运行。汾阳人把天上的星星叫做“西秀”,也就是“星星”,这是典型的古音。未断奶的婴儿被称为“模范婴儿”;用代乳品喂婴儿,叫“给”;小男孩叫“侯喜儿”;小孩子的可爱叫“截步”,也有“亲他”的意思;“呼”就是“呼”;形容人干净、整洁、漂亮,叫“秃脑”,反之:“吹毛求疵”也叫“爆头”;说人能干,有本事,叫“骨家”;据说老人依然坚韧,称之为“奇葩”;粗心、不注意、无意的行为称为“漏擦不抹”;这篇演讲不切题,跑题了。万里称为“六国九州”;讲话虽然真假难辨,但也是活泼的,叫“谈八件事”也不讨厌;一句话翻来覆去说,叫“老烦疙瘩”;说话做事不在路上,没有所谓的“不执天下”;说话做事利索,不拖泥带水,思维敏捷,叫“离闸”;在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在人前炫耀的聪明,叫“笨妖精”;被人叫“惹眼”很烦;疑惑叫“鬼觉”;量词中的几个点称为“一颗儿”;少得不能叫“屌丝”;大叔叫“盖伊”;爷爷叫“简”;阿姨叫“鹿”;我是“你”;人是“二腊”;不正是“刘戈”;滚动是“聚”;被某个场景束缚,感觉不舒服,这叫“捉”;颤巍巍的叫“格微”;酷而不是冷是“酷刮?”;莫名其妙的挖苦叫“伤害”;用来刷锅、洗碗、洗衣服的水叫“邪水”,是典型的先秦名;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凳子称为“床”。汉唐以前,人们席地而坐,“家具”中唯一的家具就是“床”...

以上不是汾阳方言的全部;还有后来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新词”?;特别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如院子里的厨房叫“她(读石,去音)锅(读顾,去音)子”,也叫“饭官”,其中有皇家的含义。渣中的烧结物称为“瓷猴”;煤球叫“各轻(念l io,去音)”;裸上身叫“湿背”、“浑(念洪)柳”;光脚被称为“湿脚”等等。话虽俗,但不俗,是民俗,属于民生。至于称袜子为“冷(读作li0,平音)板”,这是汾阳人的知识产权。我觉得“冷板”比袜子更贴切。可惜我不是语言、语音、方言方面的专家,以上分析肯定有谬误,需要方家一一指正。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和保护方言呢?因为口头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代码,即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自然环境、历史、人类血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技能、传统习俗等元素的重要载体。概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联合国文件。

方言的研究和保护是否与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相违背?答案是:不会!因为它们的目的和作用完全不同。前者是关于保护多样性的,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公约》中已有表述。因此,使用藏、蒙、维、朝等语言进行教学或印刷官方文字;并研究满文,抢救《水书》和西夏等文字文献;研究和保护“八大方言”乃至地方方言,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后者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化的一体化。试想一下,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教师、企业、干部,不懂普通话。他们怎么交流提拔干部?一个只会汾阳话的汾商,怎么和一个只会闽南话的台商或者外国华商沟通?只懂方言的外交官要用英语和说中文的外国人打交道吗?真是丑闻!应该指出,中文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可见,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也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所以我们汾阳人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要研究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汾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