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菜刀还是德国菜刀?

现在,来自欧洲的德国刀具在中国非常畅销,尤其是Zygon、Trident和WMF。北京几家店(汉莎、赛特、百盛、搜狗、蓝岛)都转了一圈,发现三叉戟和WMF都比较贵,一般都在1,000以上,而三叉戟15cm的刀很容易就能上千,1,000以下什么都没有。问MM的时候说是锻造的,一体成型,纯进口。仔细看刀上的铭文。上面有索林根这个词。应该是德语。WMF大马士革更贵,六千多,合21CM,晕!款式还是比较少的,没有选择的余地。

我转身看了看Zyrnior的专柜,挺全的,200到300不等,但是仔细观察和厚脸皮问MM,才知道Zyrnior现在有三种货:一种完全是德国Zyrnior原厂进口,价格也很贵,18cm的刀也有一千多(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普通钢刀);第二种是中德合资双立人(上海)公司生产的,据说是德国钢材,后期最后在上海组装,一般价格在400-600元;第三种是中国的小弟“单立人”(商标图案是一个人,比双联少一个,很多消费者不注意这种区别),完全国产。中国公司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很便宜,一般在300元以下,有的甚至要100以上。在反复追问下,某MM间接承认后一种“单人”从头到尾完全国产。难怪!

除了这三个品牌,还有美国的“母鹅”和意大利的“菲姐”,还有很厚的OQCOC(不太准确)和香港家具。这些品牌也有卖菜刀的,但是工艺真的不敢恭维。有些“鹅妈妈”的刀甚至把刀柄的胶木都裂开了(在搜狗和崇文新世界发现的)可笑!胶木耐干耐湿,只有铆接有问题,张力过大才会开裂。先来看看产地——厦门。

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没买(真后悔在德国没买几个)。为什么?贵是其次,关键是MM的促销真的让我不安。比如是“二人转”,MM是这样介绍的:

1,由世界上最好的德国钢材锻造而成;

2.Zliren独家专利技术的“冰锻”工艺;

3、刀片永不磨损(永久锋利)。

女士们先生们,幸运的是,我还有点金属加工的知识。我反问了几句,让他们哑口无言:锻造是什么?大马士革是什么?什么是冰锻?真的有终身免磨的刀吗?哈哈,还好我没抢他们的饭碗,那我就当没这回事了。

真的不明白,这么不懂事的MM,居然信誓旦旦的叫嚣各种优势,卖一次几千块的货。是因为老板太无知吗?商场是不是太迷茫了?还是故意制造一些噱头来忽悠消费者?我不明白。这个价位还有人买吗?验证MM(其实没什么用),回答都说卖的好,一天几十个。真的吗?只能说中国消费者——“牛”!

其实在这些品牌中,真正专门做刀的只有“双联”和“三叉戟”。还有的要么是专业制壶的(德国第一制壶人WMF,也是专业制壶人菲什勒),要么是世界二三流品牌,有的甚至是半路出家的土特产,却以拼音字母命名,搞得我们中国。可惜不知什么原因,老老实实在德国做刀的“双联”来到中国,却努力做锅(德国双联的锅我没见过一个),成了全能型专家(大概这就是汉化),而那些一溜的中国菜刀,看起来就像是单一钢材做的钢刀(刃芯、刀面、刀背都是一块钢)。难怪。天啊,她居然把这个解释成了“两人”的优势!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国内厂家生产的刀都可以这么做,因为都是单钢刀。注意,只有真正的锻造夹层钢,如果刀片弯曲严重,可能无法再次启动。你不觉得很可笑吗?就你这水平,在北京所谓的名店卖的是所谓的国际品牌!难怪,这样的卖家想把中国消费者培养成世界上最专业的消费者!

事实上,我们的东邻日本是一个盛产刀具的国家。与德国相比,其历史文化和科技水平甚至高于德国。但是,可能是出于民族情绪,很多人不愿意理解和承认这一点(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还大张旗鼓地购买和使用东子、松下、日立、索尼、本田、丰田等等?很多人甚至炫耀?)。笔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工具水平在德国,有几点可以依据:

1,日本是当今冶金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常用的20多种切削工具钢中,日本开发的多达11种,其中AST系列、AUS系列、VG系列等先进切削工具钢都是日本开发的。基础工业如此发达,没有理由不相信生产不出好的工具。

2.日本制刀历史悠久。虽然日本在刀具制造技术方面曾经是中国的学生(唐朝),但由于其良好的学习和创新,到了宋代,日本的刀具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以至于在明朝的抗日战争中,戚继光不得不从日本进口一批山城进行研究和仿制。

3、独特的武士文化,使整个国家有了广泛的刀文化基础。在今天的日本,手工制作工具的技术和方法被有意地作为一种传统保留下来。每年都会在全国举办工匠制作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工具作品,制刀师广受推崇。

4.先进的金工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日本刀具质量过硬,不会出现断柄等现象。正因为如此,日本现在是最大的工具出口国(不是德国,虽然德国的出口量也很大),而且主要出口欧洲和北美。

据我所知,日本的名刀品牌比德国多十几个。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比较一下德国刀和日本刀的优劣或特点呢?希望有这个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图片供你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