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国的纲要包括
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和原创研究,重点实施一批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点质量工程,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
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推进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服务体系,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开展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实施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施工,完善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
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和完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性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公认的碳计量标准、碳监测和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和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形势背景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果。
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工程和服务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新兴领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率逐步凸显,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意识显著增强。
今天,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不遇的巨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了质量理念、机制和实践的深刻变革。
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日益成为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升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质增效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建设质量强国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