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抽象工业部分)

第三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特色经济体系

依托我省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和增加就业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逐步改变我省重工业和轻工业并存的局面,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将我省基本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优势原材料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第一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特色经济体系

进一步做强做大能源新兴支柱产业。抓住“西电东送”的机遇,继续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加快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流域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建设,建设构皮滩、林思、赵广水电站,积极推进地方中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积极开展乌江流域抽水蓄能试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第二批火电项目建设,建设纳雍二厂、鸭溪电厂、黔西电厂、大方电厂、盘南电厂、Faer电厂、大隆电厂、水城电厂等火电项目。进一步拓宽电力发展途径,积极开拓周边电力市场,在落实资源、市场、渠道的基础上,适时开工建设黔东电厂、兴义电厂、习水二郎电厂。大力培育省内电力市场,建设桐梓电厂和都匀、清镇、毕节头埠电厂等直供电厂,推进电力市场多元化。做好电网建设规划,建设新的黔粤输电通道和覆盖各县的电网接入系统。做好资源环境容量平衡,建设火电厂环保设施。力争到2010年,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外送容量达到10万千瓦。

按照“大煤保大电”的要求,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道路,优化升级煤炭产业结构。加快煤炭资源勘查和矿区总体规划,改造提升现有煤矿生产水平,积极实施盘江煤电集团、水城矿业集团等老矿区千万吨技改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安全、高效、低污染的大中型骨干矿井。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布局,提高规模和质量,积极推动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高煤炭生产安全技术水平。力争到2010年,煤炭产量突破1.5亿吨;原煤洗选率达到70%以上;建成一批年产原煤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中型煤矿产量占三分之二以上,进一步提高煤矿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在我省试点中争取国家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麻疯树和马铃薯发展生物质能源;鼓励利用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发电。

做强做大优势原材料新兴支柱产业。把发展煤化工作为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加工转化,规划建设黔西煤化工产业带,重点实施一批煤液化制油、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煤焦化、乙烯等大中型煤化工项目,努力建设我省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

进一步加快磷化产业发展,优先支持高浓度复合肥和精细磷化产业发展,支持合成氨等化工产品发展,加强磷化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企业资源整合,打造超大型磷化工企业集团。加快西丰-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规划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发织金磷矿及伴生矿产资源,把我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

按照“重点发展氧化铝,支持电解铝发展,大力发展铝加工”的思路,努力提升铝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铝土矿的地质勘探。积极支持中铝贵州分公司、遵义铝业实施氧化铝、电解铝扩建项目;大力发展以铝合金和新型铝材料为重点的铝加工,努力提高铝加工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65.438+00年,全省氧化铝达到200万吨,电解铝达到654.38+0万吨,铝加工能力达到电解铝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按照“不减产、不丢市场、扶优汰劣、逐步调整”的思路,优化整合铁合金等耗能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深加工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促进耗能产业健康发展。

做强做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实行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道路,支持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加快技术改造,完成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大力调整卷烟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中高档卷烟比重,培育名牌。以茅台酒集团为龙头,发挥国酒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白酒生产质量和科技含量,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名优白酒发展,支持啤酒、果酒、保健酒和非食品原酒发展。

积极培育以旅游业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按照把我省建设成为喀斯特高原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保护先行、永续利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整合旅游资源和各方力量,着力实施重点带动和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入境游客年均增长7%以上,国内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

集中力量支持安顺、荔波、李从荣等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率先突破。在提高观光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旅游和休闲旅游,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文化遗址、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民族文化村和休闲度假区,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三叠纪世界公园。积极实施红色旅游规划。完善现有精品旅游线路,力争新推出15条以上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将3A级以上景区增加到20个以上。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区通达条件,力争基本实现重要旅游城市与现有国家级二级以上景区公路连通,省级景区与其他重要三级以上景区公路连通。加强重点旅游城市建设,力争新增3个以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镇)。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实施旅游服务信息化工程,力争在全省建立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支持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或重点旅游区建设博物馆、星级酒店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交通、特色餐饮、旅游商品、文化娱乐、体育保健等相关服务,支持发展或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旅行社。创新旅游推介机制和形式,建立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申办制度,积极举办黄果树瀑布节等大型旅游主题活动和节庆活动,重点开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及周边省市等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境外旅游新市场,加快树立我省旅游品牌和形象。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景区项目特许经营,实现政企分开。进一步加大政府引导投资力度,鼓励投资者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创造条件建立省级和区域性旅游投融资平台,加快形成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积极推进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建设,共建区域旅游品牌和无障碍旅游区。多渠道培养旅游服务人才。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开发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使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喀斯特地区现代草业畜牧业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生猪、肉牛、肉羊、奶源、家禽、水产品等生态畜牧业基地,抓好无公害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建设做强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县。基本建立服务功能强、覆盖广大农村的畜禽养殖、疾病预防、饲草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畜牧、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建立畜禽重大疫病预警机制,做好重大疫病防疫检疫工作,重视集中养殖场和社区的污染防治。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

大力发展以民族医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药为重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和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注重中药材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引导医药产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以辣椒制品、肉制品、调味品、精制茶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造纸和林竹产品加工业,加快黔北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和黔东林纸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风险投资为基础,以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团队为支撑,以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为保障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领域开发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达到19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推进存储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网络产品和电子应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建设以存储技术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和通信终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贵阳、遵义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有色金属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以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材料、复合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以锂电池、高容量聚合物动力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制造基地。积极支持国防工业发展,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进军民结合,实施重点突破,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振兴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制造业,重点支持航空航天和基础零部件、现代通用机械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百亿元企业”建设计划,力争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百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专精、创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医药、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超过6543.8+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

第二节努力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关键工序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和项目,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重点支持深加工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优势行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活力,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技术转化和技术开发能力,努力在一些高技术产业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支持电力、煤炭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卷烟、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力争年均增长15。

第三节努力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努力增加消费需求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和社会购买力,优化升级消费结构,改善和净化消费环境,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使我省消费需求保持持续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更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服务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65,438+0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5,438+065,438+0%以上,消费需求比重逐步提高。

积极采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旅游、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咨询服务、房地产、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城乡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或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城市和重点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市场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贵阳、遵义、六盘水、都匀等大中型现代物流园区,支持建设一批专业批发贸易市场。建立健全粮食、成品油、农资等重要商品的调控应急机制和储备体系;积极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积极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内外服务企业。积极推进营利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