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十件荒唐事。

2006年中国大学十大荒唐事件

1.“* *第一”假绯闻

2003年2月,正在摩托罗拉测试的工程师陈进从美国买了一个MOTO-freescale56800芯片,雇人把原来的logo磨掉,加上自己的LOGO,“开发”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一号”,并由此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借助“* *一号”,陈进申请了数十个重量级科研项目,进而骗取科研经费高达11亿元。5438年6月+2006年10月,造假事件曝光,震惊全国。

2.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妓女。

2004年6月28日,复旦大学宣布,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8月因嫖娼被抓,校党委决定开除其党籍,学校也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之后,陆德明发表声明,承认嫖娼事实,并向公众道歉。

3.大学女生停课陪舞领队。

2006年9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3级编导专业全体10女学生,被学校“强行组织”提前下课,参加一项史无前例的任务——与来校视察的领导共舞。当学历与官场齐头并进,产生这种中国特色的性贿赂也就不足为奇了。

4.美国大学中最受尊敬的中国私立大学校长。

5438年6月+2004年10月,时任安译院院长的丁祖诒自费发布了安译院院长当选美国大学最受尊敬华人私立大学校长的虚假消息,后被方调查曝光。丁祖诒对我们开了一个“国际玩笑”,但面对这样的大学,我们笑不出来。

5.毕业论文被集体“枪毙”

2006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2002级油画本科班12名学生集体“中枪”。该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涉及院长徐芒耀和该班导师刘大洪之间的学术分歧。12论文成为学术分歧的陪葬品。多不公平啊!

6.这位女医生被无缘无故解雇了

2006年4月1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认定2002级女博士生魏莹(化名)以小广告、邮件等方式对导师进行骚扰、辱骂和人身攻击,并对另外两名老师进行骚扰,决定开除该生,并称这是一个“铁案”,证据充分。在上诉无效的情况下,魏莹莹向北京市教委提起行政复议,最终北京市教委撤销了北外的开除决定。魏莹真的像北外说的那么荒唐,还是北外真的像外界说的那么荒唐?

7.引进人才也是造假吗?

2006年7月底,著名美籍华人教授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多是假人才。”后来,北京大学发表声明指责丘成桐歪曲事实。一时间,丘成桐、北京大学、专家学者和教育部都卷入了这场广受关注的争论。丘成桐向左转,北大向右转,但是没有人知道我们的高等教育向何处去。

8.豪华面子工程

2006年8月初,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斥资百万为三楼食堂修建了一部豪华观光电梯。10之初,有网友披露山东聊城大学校门是“高校中规模最大、造价最高的校门,造价居然达到8000万元”(后来校方称是300万元),甚至有人编制了一份“天价校门名单”,引发舆论哗然,甚至骂声一片。好像不光是官员在乎面子,大学硕士也是如此。

9.教授公布工资表,哭穷。

2006年9月,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自己在北大的工资条,作为自己“师出高徒,去点穴”观点的佐证,但在外界看来,这是阿忆“哭穷”的证据。

高尔夫已经成为必修课。

6月5438+10月65438+2006年4月,厦大校长朱崇实在一次会议上做了一个关于高尔夫与精英教育的讲话,这让8月份因为北大建设高尔夫练习场而热闹的高尔夫进高校的新闻更加引人关注。10年6月4日,在山东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向外界宣布:“再过两个月,中国最美的高尔夫练习场将在厦大建成并投入使用。厦大2006级所有学生都必须上高尔夫课,其中管理、法律、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打高尔夫。”

消息在各种媒体迅速传播,甚至吸引了BBC、法新社等外媒,自然成为口水战舞台的“新宠”。支持者说,厦大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创造条件,也为学生未来就业打基础,增加含金量;反对者说,学校是在用公款让少数“精英”在未来提前享受贵族生活,浪费资源。

作为众矢之的,朱崇实于08年6月5438+08日首次就“高尔夫事件”接受媒体采访。朱崇实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缺乏精英教育,在厦大开设高尔夫课程“可能有助于学生了解一种文化,掌握社交技能,这可能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出校门。说白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就是想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说法激起了人们的情绪,更多的声音抨击朱崇实的“精英教育论”。有人批评朱崇实的伪精英意识和没有文化的虚假包装。甚至有人指责厦门大学开设高尔夫球场是“今年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丑闻之一”。

专家意见

紧贴社会现实就是糟蹋大学。

王小明(上海大学教授)

我不相信这些大学的校长这么无知。他们之所以批准开设这样的课程,很可能是基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一个人能否成为当今中国的精英,往往不取决于他在知识、头脑、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交际和组织能力方面的表现,而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的“人脉”。有关系的人认识很多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这里,你需要高尔夫。打球的时候,你环顾四周。看到真的像有钱有势的人,就上前熟悉一下。从熟悉到友谊,从友谊到...高尔夫球场的吸引力其实就在这里。

应该说,这样的现实认识并不可笑。不说别的,官商勾结的丑闻暴露了“人脉”与“精英”的密切关系。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丑陋的现象。一所大学开设课程来迎合和鼓励年轻人对这种现实的依恋,而不是在课堂上培养对这种丑陋的鄙视和批判意识,这种做法太自卑了。这里反映的其实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意识麻木,一种鲁迅所说的“奴隶”意识。“精英”云云,简直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