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研究论文2500字。

互联网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变态网恋、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网络心理障碍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危机。下面是我推荐给你的一篇2500字的网络伦理研究论文。希望你喜欢!

一篇2500字的网络道德研究论文,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及原因研究。

摘要: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非正常网恋、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网络心理障碍等。,并由此产生信用危机、价值危机、主体危机、安全危机等一系列网络道德危机。造成这些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体制原因、文化原因、主观原因和技术原因。面对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及原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成因

【作者简介】小胡(1980-),男,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道德与危机的定义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上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网络道德危机是网络生活中的网络道德问题和潜在危险,表现为网络主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个体的某种需求而采取的违背传统道德价值观或不利于良好公共网络环境形成的言行和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

1.信用危机。大学生之所以在网络活动中随意操作、散布谎言、传播虚假信息而不用担心被发现并受到相应的惩罚,就是因为网络的隐蔽性特点。有了这种隐性保护,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诚信的网络言行。由于网络中的不诚信行为加大了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更多的不诚信行为,如大学生利用手机和高科技手段考试作弊、盗取他人账号密码、拖延贷款等。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的地步。在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中,有这样的数据:“你有没有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①”选项,37.2%的文史类专业学生和13.7%的理工科专业学生选择“经常”,25.9%和27.8%选择“有,但不经常”,37.1%和58.5%分别选择“没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他们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践踏了学术尊严;另一方面加剧了现实中学术腐败的蔓延和滋生,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标准急剧下降。

2.价值危机。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很多青年学生沉迷其中,不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导致价值观混乱,价值观迷茫。首先,“文化霸权”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混乱。在网络社会,由于对网络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信息生产权掌握在少数西方国家和少数人手中,形成了网络中的“文化霸权”。这使得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和西方伦理价值观之间迷茫犹豫,难以抉择,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紊乱。其次,黄色信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黄色信息在网络中泛滥;另一方面,青少年是非判断和自制力较弱,容易被新奇刺激的信息所吸引。久而久之,他们沉迷其中,甚至堕落,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再者,“技术英雄”导致年轻人的价值观追求偏颇。在网络世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年轻人盲目崇拜“技术英雄”,容易导致其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价值追求的偏差。

3.主要危机。长期处于孤独的物理空间,会使大学生脱离真实的群体,失去自我,变得情感脆弱、冷漠,进而引发主观上的危机。首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容易导致性格冲突。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完全不同:现实中自我封闭,少言寡语,而在网络上却变得激情澎湃,激动不已,导致大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和主体的异化。其次,网络的机械化和程序化容易导致主体人格的异化。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交流等行为都是设计师预先设定好的。人们只需轻敲键盘、点击鼠标或传送代码就能做到,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和机械。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依赖,造成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局限性,尤其是青少年主体人格的异化。再次,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主体道德思维能力的下降。网络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许多真实的道德生活、体验和锻炼,并使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缺失。

4.安全危机。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危机。网络信息和网络言行难以得到有效监控,网络犯罪和网络越轨日益突出。我们经常看到各大电视台、杂志、电台经常报道大学生的网络犯罪,大到侵入他人电脑或数据库,小到破解账号密码,大到非法占有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更有甚者,散布谣言造成社会动荡,传播反动言论对国家和民族安全构成威胁。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的动机不一,有的是利益驱动,企图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还有的是出于炫耀技术和哗众取宠的心理。在一些调查中,当被问及大学生如何看待“黑客”时,很多大学生竟然选择了“崇拜”和“羡慕”。②

第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原因分析

1.体制原因。目前大学生网络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权威的明文规定,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法律支撑;即使一些地方或个别单位有类似规定,也往往是一纸空文,不切实际,不便于操作。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本身没有明显的边界和领地,它不属于任何机构或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的、通用的国际法来限制网络活动。因此,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犯罪缺乏相应的处理依据。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投机分子和犯罪分子利用这一虚拟空间,抓住漏洞,侵占他人财产,危害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很重要。然而,学校和家庭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可能导致它们在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不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反而会相互推诿、相互阻碍。

2.文化原因。首先,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超现实性、隐蔽性和便捷性。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对自我监控能力弱、好奇心强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诱惑,对他们的道德成长提出严峻的挑战,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将改变大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大大降低了个体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全球化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文化导致一种全球趋势,即重视智慧胜过道德。以上种种原因,助长了大学生“重智轻德”的倾向,可能导致当代大学生片面注重理论学习和智力开发,而忽视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更严重的案件会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全人类都要解决的问题。再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内外不良文化的误导。青春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容易被不良的外部文化误导。与传统文化相比,这些不健康的文化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个性和情感的机会,但他们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仅限于肤浅和感性的层面,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将使大学生难以对道德产生认同,进而导致道德约束的放松。

3.主要原因。一方面,大学阶段是人逐渐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需求往往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环境相矛盾。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紧密地与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结合在一起。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心智不成熟。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恶意曲解和西方自由主义的不断入侵,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混乱,不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30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引发了大学生群体道德和价值观的演变。其次,当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和诸多社会问题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焦虑和不满,会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再次,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的就业观还没有达到和谐的状态,就业的现实往往与大学生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很多人把发泄的矛头转向了网络的虚拟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上网当成一种消遣,一些大学生因为无节制的上网而一步步失去个性,甚至成为工具和物品。

4.技术原因。专家指出,科学技术的步伐往往比伦理道德的步伐快得多,而正是这种科技与观念发展的差距,对网络道德的养成构成了严重威胁。首先,信息技术形成的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导致了网络资源的不对等。网络技术人员、网络专家和网络所有者在知识和资本上具有绝对优势,他们可能凭借这些优势侵犯个人和公共信息,从而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比如几年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netants”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凭借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势,迅速在网民中流行起来。但是后来网民发现这个软件可以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自动访问其他网站,更严重的是泄露了个人信息,引起了广大网民对我国网络隐私问题的关注。其次,网络作为一种技术,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但也可能成为满足某些人邪恶诉求的工具。网络软件是由网络技术人员设计的。从技术角度来说,一个软件本身可能存在缺陷,给黑客留下“后门”;第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会被克服和解除。因此,有专家认为,网络伦理问题不是网络技术可以单方面解决的。

当代大学生离不开网络,但也不能是他生活的全部。引导学生将网络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审视网络,看清其利弊,在网络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同伴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生活中开展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评价活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网络行为道德化和不道德化的不同结果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网络娱乐与网络学习、网络学习与阅读学习的关系,树立科学、理性、自觉的网络和网络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摆脱网络生活中的冲突、困惑、抑郁等,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弊端,树立正确的网络生活观,加强网络道德修养。社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潜心实践,努力探索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渠道、新成果,为青年大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级人才。

[注释]

(1)韩振峰。谨防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N]。河北日报,2003-11-05。

②彭雪开。浅析网络文化的价值渗透[J].求,2002 (3): 36。

③余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 (3): 112。

[参考文献]

【1】王凤秋,何奎。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2]魏·。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07(9)。

[3]张炎。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J].考试周刊,2009(7)。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2500字的网络伦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