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济——胡锦涛说,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我们将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生成,一大批创新人才涌现。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巨大辐射力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产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促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打破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金融市场,形成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陆开放,加强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在华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意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胡锦涛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要适应国内外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加强发展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人口比例大幅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就。基层民主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满足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已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