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教兴国,我们需要三个或五个例子。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把中国的科技和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首先采取措施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一是从组织领导入手,成立了全国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科技教育的领导和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截至2003年底,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了14次会议,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65438年至0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先后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明确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从体制、机制、政策、理念等多方面努力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全面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教育新体系。第四,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努力建立能够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教育发展的机制。五是在继续实施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的同时,启动了973计划、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教育计划,直接推动了科技教育的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学知识产出数量快速增长。载人飞船、基因组研究等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相继涌现,标志着当今中国在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些重点和关键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从1991到2001,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长到1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0年前的约1%提高到目前的约15%。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科技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基础教育发展迅速。2000年,大部分地区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约6年增加到2006年的约8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总体规模扩大,结构改善。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0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相比,中国具有中专学历或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增加了3.4倍。教育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知识贡献。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2002年,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以上,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