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的经验与教训
具体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1,市场空间扩大,投资环境改善。
2003年,中国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851.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居世界第四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欧等成员已按规定取消87类纺织品配额限制,涉及金额40亿美元,进一步发挥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0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535654.38亿美元+0。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多,服务业外商投资加快,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R&D中心增多,外商独资项目占比持续上升,增资项目普遍,表明外商在华投资效益良好,信心进一步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543.8+07.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
(1)大幅降低关税。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从1992年的42.7%下降到2004年的10.4%。200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0.1%,2008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0%。这一减税幅度大大超过了各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做出的关税减让水平。2003年,我国农产品关税已降至16.8%。2005年,这一水平将进一步降低到15.1%。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远低于62%的世界平均关税水平,而作为农业发达国家,美国农产品关税水平为12%,欧盟为20%,巴西和阿根廷为35%。同时,中国承诺入世后取消出口补贴,国内支持上限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与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相比,中国在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一直走在所有世贸组织成员的前列。
(2)进口大幅增长。
2002年中国进口2952亿美元,比2001增长21.2%;2003年进口额达到4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9.9%。2002年,中国进口汽车及汽车产品78.57亿美元,比2001增长45.5%,其中进口汽车12.7万辆,比2001增长76.8%。2003年中国汽车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91.00亿美元,其中进口汽车1.7万辆,同比增长34.6%。2002年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进口额为8565438+亿美元,比2006年的5438+0增长了40%。2003年进口13265438+7700万美元,同比增长55.26%。其中,2002年进口手机17196800部,2003年进口手机2207万部,分别增长82.5%和28.3%。
(3)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
从65438+2003年2月11,中国开通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3。允许符合法定条件的外资银行为上述城市的各类中国企业提供各种人民币服务。此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6月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2.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通过将WTO规则和中国承诺转化为国内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大规模清理法律法规,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透明度和依法行政。
(1)大量法律法规修订。
三年来,国务院近30个部门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余件,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各部门修改325件,废止830件,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各地共清理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政策措施654.38+0.9万余件,分别进行了修改和废止。
(2)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中国国务院城市也全面清理、减少和规范了行政审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按照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公示制度,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3)提高法律意见和咨询的透明度。
为兑现法律透明的承诺,提高中国经贸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中国国务院明确规定,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贸易和投资有关的规则和政策措施必须在指定刊物上公布,未公开的不能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提前公布,征求公众意见。为做好WTO的信息通报和咨询工作,中国在商务部设立了中国市政府WTO信息咨询局,在质检总局设立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咨询点,定期向WTO通报情况,开展贸易政策咨询。截至2004年4月底,中国* * *向WTO通报了439起案件,涉及18个领域和46个类别,既涉及承诺的履行,也涉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商务部咨询点书面回答问题700余个,电话回答问题数千个,质检总局咨询点回答问题500个。
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继续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全球100强信息技术企业90%在中国投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国内汽车工业在竞争中加快了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2003年,汽车产量超过400万辆。通过开拓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新市场、新业态,促进了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以流通领域为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和组织形式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益多样化,供应链管理、品类管理技术普及,企业间联盟、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流通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损失:
当然,俗话说得好,有得有失。我认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在农产品的谈判上没有取得进展,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农产品出口。这是我们入世后应该实现而没有实现的,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是我们失去的。此外,在纺织品出口方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我们的纺织品能够打开国际市场。企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准备,但是之前的情况是中国纺织品出口连连受挫,这是我们入世后比较不利的一个方面,我们当时没有估计到。
此外,还有三个不应该的突出问题。
WTO后过渡期既是对企业适应国际竞争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新形势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能力的挑战。在处理过渡后时期方面有三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缺乏了解。
在机遇突出、挑战不明显的情况下,一些人把过去三年的情况误认为入世后的必然情况,对后期过渡期可能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存在粗心大意的现象。
二是人才短缺。
随着贸易纠纷的增多,反倾销等实用型法律人才严重缺乏。在过去三年中,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官员对世贸组织规则和承诺的理解和认识,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官员培训。但现在情况变了,需要从基于WTO基本原则和常识的大规模“暴风骤雨式”培训,转变为培养吃WTO饭的专业人才。
第三是能力落后。
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政府管理经济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落后。各级政府和企业运用WTO规则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还普遍较差。
吸取的教训:
从应对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第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来看待入世的影响,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对后过渡期的紧迫感,为今后可能面临的更大挑战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同时,他善于总结转型期的经验教训,勤于跟踪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并整合各种资源,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系统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是根据近两年来各地的实践,对已经取得的成功案例进行把握和解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如鼓励和帮助企业打“洋官司”;制定WTO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强对各地WTO工作机构的组织协调。
第三,加快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这是应付工作的基础。应对工作的重点是加紧研究金融、农业、汽车、流通等重点敏感行业的对策。同时,要重视使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手段,积极防范贸易保护主义,切实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第四,在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把握平衡,逐步增强参与能力,在世贸组织谈判和日常运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努力推动多哈发展议程取得积极进展。
总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来,过渡期总体上是顺利的,但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随着履行承诺进程的深入和过渡期的结束,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将逐步加深,后期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将更复杂、更繁重、要求更高。同时,对中国来说,入世后的多边贸易谈判更加复杂。如何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争取有利的谈判结果,发挥与其地位和实力相符的作用和影响,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又一新挑战。
经验: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通过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保持了促进国内改革的集中指导机制。这是中国调控模式最突出的地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贸环境更加开放,贸易总额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延续入世前的趋势,在量变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其质变过程。二是外商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更加友好,使得FDI快速增加,对中国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三是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国外贸环境更加开放,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正在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一国的进口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根据“自由贸易原则”的要求,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主要体现在逐步降低关税和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