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

一、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及联系方式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为025-58139187。学校联系地址为江苏省江北新区浦珠南路30号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邮政编码211816,联系邮箱为jwcbgs@njtech.edu.cn。

二。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拥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工业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高校之一,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省试点高校、首批国家示范

学校有11个系,28个学院,各类学生3万余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个、二期工程6个、三期工程6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7个。两个学科(含覆盖面)3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一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两个学科(含覆盖面)11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含领域),87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横跨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获得A类(全国前2% ~ 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类(全国前10% ~ 20%),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2065438+2008年9月,学校在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62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生物、生物化学四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2065438+2008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在中国大陆大学中排名第26位。2065438+2008年8月自然指数中国大陆高校排名31;2018年8月,我校在“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跻身研究型大学500强,世界排名401-500,并列中国大陆高校36-51。

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人,教育部“*”特聘教授5人,国家“973”工程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人选29人(其中青年65.43万人)。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滚动支持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科技创新中青年领军人才9人;中组部1“*”千万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百千万工程全国考生11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赞助1名留学生;“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专题专家组专家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1人。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不可动摇的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努力构建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本,“十二五”国家级教材8本,国家级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1门。* *享受2门课程,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一期工程5个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2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试点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并于2016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201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国际材料与器件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4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20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步”1。目前,贺亮合力基金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创新奖1项。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R&D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项目9100余项,科技经费投入29.5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江苏相关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实施全球扩张战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引智计划”;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机构,与约翰内斯堡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合作举办6个“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勃艮第大学合作举办1+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生教育;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卡迪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十位外国专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留学生。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牢牢把握“以德育人”的根本要求,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继续发扬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鲜明优势,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齐心协力,深化改革,精益求精,开启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