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贸区和上海如何唱出差异化的“双城记”
8月24日,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苏州自贸区是“双循环”格局的重要节点。下一步,该区将聚焦企业的困难和痛点,开展更多的创新制度,通过更好的全球资源配置,推动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沪苏同城,是苏州自贸区的重大历史机遇。该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协调发展,积极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探索‘双城记’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吴庆文说。
“下一步,苏州自贸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市场主体需求,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制度设计,让制度创新更有针对性、更精准,让企业有更多更强的获得感。”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苏州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林小明说。
高程标准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成立近两年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60.15平方公里(含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5.28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苏州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杨成表示,苏州自贸区要看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找准政策创新的着力点。向内看,可以深度参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是苏州目前最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接下来,我希望通过开放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能够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区共同承担改革开放的任务,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孙杨成说。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正在梳理需要突破的相关领域,并通过自身独特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推动制度创新。
新加坡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员,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于2008年6月。2020年6月5438+2月,中新宣布启动升级后续谈判,承诺以负面清单方式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谈判,进一步提升双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签署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现有的自由贸易协定,是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升级现有的自贸协定,包括新中自贸协定、中韩自贸协定。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快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中国和海合会、以色列和挪威。
“我们正在积极考虑加入CPTPP。”王受文说。
孙杨成表示,通过梳理RCEP和CPTPP,包括中新自贸区,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一些制度创新的方向。比如,在国内国际互认方面,要推进人才和职业互认、重点行业监管互认。在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方面,我们希望中新两国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生物资源研发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在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对外资股比和资本的要求将进一步降低。希望进一步减少货物贸易通关时间,让企业开展更多跨境研发等高附加值服务。在R&D领域,苏州自贸区旨在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保护,以海拔高度的经贸规则为基础。
“在人才、资本、数据的跨境流通方面,苏州自贸区希望在最前沿的要素上给企业更有竞争力的环境。”孙杨成表示,希望与企业一起,对国际经贸规则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找准发力点,争取企业叫好的创新成果。
上海与苏联同城推进制度创新
日前,《国务院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孵化基地。
孙杨成表示,将浦东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也将为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开放、改革和创新,建设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一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苏州城市新中心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上海的GDP加上苏州的GDP,相当于整个东京都市圈的GDP。上海的产业结构加上苏州的产业结构,在国际上将成为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孙杨成说。
如何在制度创新上实现沪苏对接,进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我们部门做了一些梳理,列了一个清单。”孙杨成说。
比如,在互联互通方面,希望上海机场和上海港国际港的功能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到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更加高效的法定监管协调;在治理协同方面,希望苏州工业园区与上海的“一网管理”、“一网管”平台对接,上海的城市码头、数字货运码头等功能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
苏州自贸区成立两年来,累计完成全国领先的制度创新100多项。然而,在当天的“自由贸易会议室”里,多家在上海和苏州同步布局的跨国公司提出了进一步的诉求。
再鼎医药首席商务官、大中华区总裁梁毅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R&D枢纽是医院,但苏州的医疗R&D资源与上海相差甚远。未来,苏州和上海能否打破界限,让上海优秀的医疗R&D资源辐射到苏州,让沪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走向更高层次?
强生有限公司副总裁阙飞也建议,苏州可以利用自己的公立医院资源,把上海的一些临床试验放在苏州。
由于苏州工业园区90%以上的货物通过上海进出口,丹纳赫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魏表示,希望加强上海与苏联海关的协调。
微软中国公司政府事务总监杨宁表示,希望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为数据的跨境流动提供便利。微软在中国运营的云服务,由于监管政策的要求,导致一些新业务没有在中国落地。
在产业协同方面,孙杨成表示,相关产业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在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苏州要与上海强大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接。“部分0~1在上海完成,1~10到100在苏州实现。”
以生物医药为例,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率先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实现生物制品分段生产等政策突破,建立特殊项目风险评估中心,聚集了18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规模、创新型生物药物临床审批数量、生物大分子总产能和企业融资总额均占全国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