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资质,网约车屡禁不止。
9535和54万
9535和54万,前者是上海市交通委近日公布的上海市取得网约车服务资格的人数,后者是上海市城乡建设与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2017年度报告》中显示的网约车服务日均乘客乘坐量。这两个数字意味着,上海所有合格的网约车从业者,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每25分钟就要接单。
“我在网上打车,感觉至少有三四成是‘马甲车’。”上海市民邓女士说。“马甲车”是指实际车牌号与平台上显示的车牌号不同的网约车。在上海等网约车必须有本地车牌的地方,“马甲车”在网约车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记者调查发现,“马甲车”造假门槛很低。4月底,记者通过某电商平台添加了一个“黄牛”微信。他表示,可以解决因司机年龄不够、车辆超龄或外地车牌只需300元而导致车辆和司机无法通过网上汽车共享平台资格审查的问题。
不仅部分网约车司机和车辆没有资质,甚至部分网约车平台也没有运营资质。“滴滴出行平台尚未获得城市网约车业务牌照。”上海市交通部门表示,滴滴出行在资质认定条例出台前就存在,但近年来经常出现“马甲车”等违法情况。因此,在平台清理违规车辆和人员,未达到管理部门要求之前,暂不批准平台运营资质申请。滴滴出行回应称,一直在申请上海网约车经营许可证,试图清理违规车辆和司机,加强上海线下用车检查机制。
处罚与违法所得的概率博弈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王丽梅表示,网约车、司机、平台是分离的。司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交通主管部门申请牌照,而传统出租车司机必须通过出租车公司申请牌照。但是,即使是有资质的司机和车辆,在没有资质的网约车平台接单,仍然属于非法营运。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交通执法部门主要通过日常执法或公众举报的方式对无资质的网约车车辆和驾驶员进行查处,效率低下。此外,无资质的网约车从业者和平台违法成本低也是其屡禁不止的原因。
今年4月,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对滴滴出行和美团打车各罚款65438+万元,原因是查处了多起平台非法经营行为。“65438+万元的罚款,对于一家资金雄厚的网约车平台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上海市城市运输管理处副处长马飞表示,对于屡教不改、违规的平台企业,希望在国家层面形成综合监管机制,监管要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辉认为,应对网上拼车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需要线上线下综合措施,而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罚款甚至处以罚金,否则将成为处罚与违法所得的概率博弈。
切实加强网上监管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市交通管理处处长秋梦表示,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份、206个城市发布了网上拼车实施细则,60个城市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有7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部分城市获得了营业执照。截至今年2月底,各地共发放车辆14万余辆,驾驶证23万余张。总的来说,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进展顺利。但仍存在非法营运、不正当竞争、侵害乘客合法权益和安全等诸多问题,行业有序创新的规范发展机制亟待完善。
“即使不能发放许可证,被许可人的相关活动也必须制度化,接受监督,依法从事许可活动。”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静表示,在线监管是规范在线租车运营秩序的关键。
为加强出租汽车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制度,完善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促进出租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艳霞表示,国家出台的网络约租车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政府和平台公司享有信息,但没有规定相关责任。实际网约车平台不提交信息,提交信息虚假的情况大量存在。如何实现平台企业与政府监管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李艳霞表示,目前,信息信用监管有三种集中方式,即公布违法事实、行政“黑名单”和失信联合惩戒。应尽快建立健全网约车经营服务诚信监管机制,建立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诚信记录,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实施联合惩戒,真正做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以上内容来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