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书笔记?

柏拉图对话录读书笔记(二)论据

——走自己的路,就算死也不会偷懒。

我之前看的《欧弟芙蓉篇》是一段边走边聊的对话,也是一段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去审判大厅的路上,周围都是人。而这篇《辩辞》是苏格拉底在审判法庭上写的,谈到侃侃,为自己辩护。我们知道,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悲剧诗人列托斯、工商业主安·涅托斯、修辞学家吕康指控“不敬神灵,偶像化新神,不道德,教唆青年人”,并告上法庭。

苏格拉底被指控在审判期间引诱和腐蚀雅典青年。有必要提一下柏拉图的叔叔,著名的三十暴君,克劳迪娅和叛徒阿尔西比德。

克里蒂亚斯在雅典被斯巴达和波斯联军占领后,迎合占领军,努力废除明珠民主,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三十僭主”政权。后来,持续了八个月的“三十僭主”垮台,克劳迪娅在雅典市民的暴动中被杀。

阿尔基比阿德斯是著名的美男子,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此前在希腊战争中,他在香港立功,从而成为军中一员。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也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但由于远征西西里的失败,他被指控“破坏了赫耳墨斯的雕像”而逃往伊巴达,执掌斯巴达的军权,围攻雅典城。后来阿尔西比德被斯巴达怀疑勾引了斯巴达王后,于是逃亡波斯、色雷斯等地,几年后死于当地的兵变。

两人的危险举动几乎毁灭了雅典,他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不难理解。后来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命运。公元前323年,33岁的亚历山大突然去世。希腊人起来指责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当然,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不同,他选择了逃亡,但他在加尔西斯之后的第二年就死于胃病。

我还想说说古希腊历史上的喜剧,在今天看来很令人沮丧,是流行习俗的产物,是低级趣味的闹剧。《云》当然是阿里斯托芬的四幕喜剧,写于前423年。

《云》将苏格拉底描述为一个滑稽、丑陋、亵渎神灵的无神论者,他可以在云上行走,胡说八道,说一些他从未听说过或根本不知道的奇怪事情。滥用学生的信任,引导他们为琐碎的细节争论不休。

这当然成了反苏格拉底派在审判时坚持的证据。但《云》只是以苏格拉底的形象嘲讽了当时流行的智者派,却造成了苏格拉底被误伤的事实。阿里斯托芬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他对苏格拉底没有恶意。他只是把苏格拉底的名气作为一个喜剧笑话,苏格拉底经常致敬。

399年前,苏格拉底受审时,阿里斯托芬因为压力而不敢说实话。

“雅典的公民们,这些事情与我无关。”

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苏格拉底到达审判庭后,一场暴风雨般的审判随即开始。米列托斯首先指责苏格拉底是一个聪明而危险的鼓动家,败坏了城邦的传统和威严,并要求大家“小心不要被苏格拉底上了当,因为他能说会道”。当时苏格拉底的智慧已经在雅典声名鹊起,难免引起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反感,而那些所谓的城邦守护者也对苏格拉底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因为他曾公开驳斥过民主的非理性和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列托斯的指责显然激起了公众的情绪。

苏格拉底完全鄙视他们,讽刺地说:“雅典的公民们,听了原告的控诉,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至于我,我觉得我几乎认不出自己了。他们说的确实是炒作,但没有一句是真的。"

“现在我想为自己辩护,尽快摆脱你长期以来获得的偏见。”至于成败,苏格拉底说:“听诸神旨意。”

当然,苏格拉底着重解释了他并不像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描述的那样。“事实上,这些都不是真的。如果你仍然听到人们说我教书,我寻求金钱,那不是事实。”

那么,苏格拉底是如何受到批评的呢?“请听我说。有些人可能觉得我的话是个笑话,其实不是。我想告诉你真相。雅典的公民们,事实是我吸引了这个名声只是因为一些智慧。”

“至于我的智慧是不是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我想推荐德国和斐济的神道给你作证。我想你们都知道凯瑞丰。他是我从小到大的朋友,也是你们大多数人的朋友。他和你一起从流放地回来了。你知道嘉里丰是个果断不遗余力的人。有一次他去特尔斐向神道求签,大胆提出了智慧的问题。市民们,请不要打断我。他问有没有人比我聪明。解签证的碧天魔女回答:再无智慧。”

苏格拉底一直坚称自己无知。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非常害怕,下定决心要找一个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于是,他拜访了很多自称有智慧的人,包括政治家、诗人(悲剧诗人、疯狂诗人)、工匠、年轻人(富家子弟),但最后发现,他们虽然自称有智慧,却一无所知。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看来我在这方面比他们聪明,那就是把无知当无知。”

苏格拉底的辩护可以分为两部分。以上可视为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对长期以来对他的诬陷和误解的辩护。接着,他反驳了“自称好人和爱国者的列托斯,以及和他一起上诉的那两个人”。

“因为他们是另一批诬陷者,我们又要听他们誓告的谗言。他们的控诉大致如下:苏格拉底是邪恶的,因为他毒害年轻人,不相信他的国家所崇敬的神,并给了他新的灵感。”

对此,苏格拉底说:“他们说我是邪恶的,因为我毒害年轻人。但是,雅典的公民们,我想说米列托斯是邪恶的,因为他拿严肃的事情开玩笑,动不动就把人告上法庭,假装热情,关心他根本不关心的事情。情况就是这样,我会尽量跟你说清楚的。”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是利托斯、安·涅托斯和鲁抗将苏格拉底的合伙关系告上了法庭。苏格拉底说:“米列托斯向诗人泄愤,安涅托斯向工匠和政治家复仇,鲁抗为议长平反。”

需要说明的是,米列托斯和吕康只是两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只有安列托斯才是背后真正的操纵者。那么,安·涅托斯为什么要把年迈的苏格拉底告上法庭呢?这和克劳迪娅有关。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学生建立了“三十僭主”的暴政,期间安·涅托斯被流放,回来后大工商主的大部分资产被没收。安·涅托斯自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克娄巴特拉在雅典的民间暴动中被杀,这笔账自然算到了苏格拉底头上。

在这里,苏格拉底用他擅长的精神助产术,反驳了所有强加于他的罪名。指出他不相信他的国家所崇敬的神,这样他就可以获得新的机会;相反,他帮助雅典人实现了他们的良知。他没有毒害年轻人,而是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成为对城邦有用的人。“你们都知道是诸神命令我这么做的。”“我相信在这个城市国家发生的最大的好事就是我执行了上帝的命令。”“雅典的公民们,无论你们是否释放我,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改变我的行为:我要走我自己的路,即使我死了。”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牛虻,依附在危机中的雅典城邦,帮助城邦积极振作起来。“我是诸神赐予城邦的人。”

根深蒂固的偏见显然压倒了苏格拉底的辩护,将庭审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审判开始审议程序,苏格拉底被判有罪。“你的决定在我的意料之中。让我很意外的是,我投了票,因为没想到票数这么弱。现在看来,只要有30票改变,我就会被当庭释放。”说到这里,苏格拉底照例考虑如何向法庭请求惩罚。

“雅典的公民们,对这样的人最合适的就是让他在国宾馆里吃饭。”

这无疑是严重的挑衅和嘲讽,也是苏格拉底对庸俗城邦公民的最后一次矛盾。他的话激起了市民的愤慨,所以他不得不提出对他的所有罪行进行罚款。苏格拉底说:“我也许能付一两银子。”

整个场面已经被苏格拉底激动的话语完全控制住了。苏格拉底的辩护光荣地导致了他的死亡。法官和大部分陪审团认为这是故意侮辱,于是以比之前180更多的票数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本来他可以行使最基本的权利,带上妻儿,哭一场,博取同情,但他不会。

"雅典的公民们,只花了一点时间,你们就赢得了永久的耻辱."

在答辩的最后,苏格拉底展望了他眼中死亡的光明未来。“对一个好人来说,不管他是生是死,他都不会受苦。上帝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上帝的意志永远保佑。”

“我会死,你会活。”

读书笔记——如果说休谟的人性论写在前面,这篇读书笔记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但确实是我对人性论的基本认识。遗憾的是,对于智性卷来说,由于时间原因,阅读并不完整,尤其是或然推论这一章,后面会补充。

休谟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人性论初稿。这本书按照我现在的认知水平还在苦苦挣扎,我可以断言没有人能完全看懂这本书。不是他的推理深奥,而是有太多的情感经历和实验证据,都有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抛弃了自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深刻的信徒,但依然对其精妙的推理着迷。

休谟把人性分为知性、情感、道德三个部分来讨论(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昨晚室友问了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天,我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是独立的两篇文章,它们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链;我很乐意用这种自然划分来试试普通读者的兴趣。”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知)。休谟的人性论是基于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首先从人性成分的分解入手——这也是这本书难读的地方。中国关于人性的讨论大多是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乏系统的分析。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只有一种人性观(中国的研究思维方式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然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开始,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休谟没有给人性下一个具体的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第一,知性

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智力部分的阅读并不完整,又因为我要研究的主要部分是情感和道德,所以对于第一册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时空起源的概念上。

感知uns是第一个概念,它包括印象和观念。这两个概念贯穿了整个人性论,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印象:我们所有首先出现在灵魂中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想法:我们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在思考和推理中的微弱意图。印象和概念可以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所有简单的概念和印象都彼此相似;既然复合观念和印象是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大体断言,这两种知觉是准确的、对应的——我们所有的简单观念都来自于最初出现时的简单印象,它们对应于简单观念,并被简单观念准确地再现”(p15)。

在印象上,可以分为感觉印象和反思印象。前者来源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后者大多来源于我们的观念,也就是我们的反思。它是我们对外界可以感知的自然(p403)。“内省印象只在它们对应的概念之前产生,但在感官印象之后出现,它们是由感官印象派生出来的(p19)”。

概念可以分为记忆概念和想象概念。前者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再现时完全失去了生动性,成为一个纯粹的概念。想象力,这个概念也会在后面的情感文章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只有想象出我们的“同情”,才能产生骄傲、谦卑等情感。“记忆的主要功能不是保存简单的想法,而是保存它们的顺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被自由替换和改变的想法(p20)是我们物质的浩瀚和充盈(p403)。所以转变观念有三种方式:相似性、时空接近性、因果性。其中,因果关系被休谟视为我们进行逻辑思维和情感通行的最基本方式,是进行推断的唯一可能。

构成我们思维和推理的* * *同一主题,一般是那些由我们简单概念之间的某种组合原则产生的复合概念。复合概念有三种表达方式:关系、形式和实质。

关系,在想象中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就是这两个关系只是在任意想象中结合起来。休谟把所有的关系分为七类:相似性、同一性、空间和时间、量和数的比较、轻和重、对立和相对(自然)。在这些关系中,完全由观念决定的是相似、对立、轻重(性质的程度)、量或数的比例;不是由观念决定的关系,有相同的关系,在时空中间的位置,有因果关系。

所谓的实体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模式是由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一些简单观念组成的,它们所代表的本质不是由邻近性和因果性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联结在一起的,不能认为是复合观念的基础。变与不变是区分形式与实体概念的标准。

休谟的空间概念是广大的,我们的概念是广大空间中最小部分的恰当表示,因为我们最小的概念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细分,无限的广大在于无限扩张,而不是不可分割的无限(从巴别塔的启示可以看出,当我们追求无限扩张时,必然要回到原点)。休谟进一步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概念,即浩瀚,是一种源自我们视觉的感觉,或者说是由这些感觉产生的内在印象。空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点。时间是连续的,不能分成两部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瞬间。空间和时间充满了真实的物体或存在。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是邻近性,因为需要先确立时间上的因先于果,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对智力部分的理解。很遗憾缺乏概然推断,但时间有限,以后再看。

第二,情感

休谟在讨论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印象,将感官印象解释为原初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反射印象解释为次级印象,由情绪和类似情绪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产生对自我的优越情绪,而谦卑产生不那么优越的情绪。休谟在谈到情绪时非常重视“同情”的作用,通过想象,我们有了其他的情绪和情绪的过渡。

在休谟看来,情感存在于两个概念之间,即“呈现在头脑中的第一个概念”(代表情感的原因)和“自我”(代表情感的对象)。在原因中,我们可以区分起作用的本质和存在于那个本质中的主体(例如,美的本质和美的拥有者)(p313)。骄傲和谦卑都是根据自然的原理产生的,每一种不同的原因都以不同的原理不适合它的情感。“每一个骄傲和谦卑的理由都不适合通过一个分离的、原始的本性来表现这些情感,但这些情感所具备的和它们的有效性所基于的或多或少的条件肯定是存在的”(p316)。

为了探究那些原因中的* * *性,休谟提出了对知性和情感有重大影响的三个特征:1。观念的联系(当一个观念在想象中呈现时,其他相关的观念也会进入头脑);2.印象的联系(印象之间也有和观念一样的联系,和观念的联系不同,只是有类似的关系);3.以上两种连接关系是非常互助和促进的。当它们在同一个物体上相遇时,过渡的过程就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谟对情绪机制的描述。然后,休谟提出了情绪的两个特征:1。客体-自我;2.苦乐参半的感觉。所以感情原因也有两个假设的特点:1。他们与自我的关系;2.他们有独立于情感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休谟推理说,大自然赋予某些印象和观念以某种吸引力,一旦出现,自然引起其相关的印象或观念。因此,他断言,所有与我们自己相关联的令人愉快的对象,都因观念和印象的联系而骄傲,反之,则是卑微的(p325)。同时他提出了五个限制,即1。与我们相关的一切产生苦乐,也产生骄傲和谦卑;2.快乐或不快乐的对象,不仅应该与我们自己密切相关,而且应该是我们独有的,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拥有的;3.愉快的或痛苦的物体必须不仅对我们是明显的,而且对其他人也是明显的;4.根据这些情感原因的无常,以及这个原因与我们自己相关的时期的短暂;5.一般原则不仅对所有其他情感有很大影响,而且对骄傲和谦逊也有很大影响。

与骄傲和谦卑不同,爱与恨的对象是让我们想起他的思想、行为和感受的人,而激发爱与恨情绪的原因是复合的,所以这个对象不是这些情绪的原因,单独激发是不够的。我们知道从远到近的想象很容易,但从近到远的想象却不容易(比如我们的想象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较小的对象转移到一个较大的对象——妻子和母亲转移到丈夫和父亲,反之则更难),所以休谟认为把爱与恨等较“远”的情感转移到骄傲和谦卑等较“近”的情感更容易,反之亦然。通过这种想象,可以说明我们对富人的尊重——同情(一种心理分享),这与富人所拥有的,以及我们想要涉足礼仪的欲望是同构的。想象和同情是人类情感产生和传递中的重要概念。

爱与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灵魂中的纯粹情感,即骄傲和谦卑;第二种是对爱与恨的贪得无厌的欲望的产物(有一个目标p404是我们努力实现的),那就是慈善和愤怒(通过心灵的原始结构与爱与恨结合)。灵魂的原始本性分为:任何程度的完美,即尊重;达不到完美的、不完整的、笨拙的感受,即恶意(使我们对他人的苦难或不幸感到快乐,而不受他人的侮辱或侵害)。在考察他人的品质和境遇时,如果看他们的真实面貌,我们会有爱有恨;将它们与我们自身的品质和环境相比较,会产生谦逊和骄傲。这两种考虑结合起来产生尊重和蔑视。

休谟在讨论了骄傲与谦卑、爱与恨之后,开始阐述意志和直接情感。休谟将直接情绪定义为:由不幸、幸福、痛苦和快乐直接引起的印象。属于这一类的有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希望和恐惧。意志是苦乐的直接结果。“意志仅指当我们有意识地启动我们身体的任何新运动或我们头脑的任何新感知时,我们所感受到和意识到的内在印象”(p437)。当我们考察意志时,我们自然会考察自由和必然的问题。必然性的要素包括不断组合和心理推断。前者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政府、生活条件、教育方式来考虑。后者表达了心灵通过不断的组合形成因果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感受到必然性。“物质活动应被视为必然活动的例子,在这方面与物质处于相同地位的一切都必须被承认为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认为是因果关系的必要部分。

主导情绪往往会吞噬微弱的情绪,而习惯是增加情绪的手段。情感和感官为时空的报道创造了想象空间,远的效果空间比时间小得多。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的作用顺序是:美的概念产生快乐的情感,从而产生直接情感、意志和欲望的印象;因为美的主体属于自己,所以产生骄傲的间接感受,回归快乐,成为强化直接感受的新力量。

第三,伦理

“理性没有主动性,不能停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情感”(p497)。在这本书中,休谟致力于为情感辩护,同时最小化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理性的作用是发现真理(p498)。真假在于观念或实际存在的真实关系与事实的一致或不一致,而情感、意志、行为是原初的事实或现实,是自足的,不指代其他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无法判断真假。休谟的结论是,道德的区别来源于道德感(p510),因此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本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在行为为标志。“美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考一种性格而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快乐。正是那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钦佩”(p511)。然而,休谟将道德的根源与自然联系起来。爱是最根本的动机,也就是所谓的自然动机。休谟特别指出,动机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诞生的,而是来源于某种自然的动机或原则。

在休谟的伦理学中,正义和非正义是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两类:人为的和自然的。正义是前者,是“人为满足人类环境和需要而采取的措施或设计”(p515),财产的占有成为正义和非正义发生的条件。“在人们订立了放弃他人财产的协议,每个人都获得了财产的稳定性(克制私欲的规则)之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就立即产生了,还有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p531),“正义只来自于人们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大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准备的稀缺供给”(p536)。

正是因为自私才实现了正义,自私也因此成为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这种动机是由政治家的人为措施推动的)。“道德上的善恶感随着正义和非正义而发生...虽然这种感觉来源于对他人行为的思考,但我们总是把它甚至延伸到自己的行为上”(p540)。所以对公益的同情,让人对正义的美德产生道德上的赞美。正义总是与财产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而财产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的关系上(p567)。物权产生的条件:现实的添附(效用不超过社会形成初期)、占有、时效、附着、继承。这些条件的中介是业主的“同意”。“财产和财产应该永远是稳定的,除非所有的所有者都同意把它交给另一个人”(p554)。进而,休谟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平稳定的三个基本自然法则:财产占有稳定法则;依法同意转移财产的;信守承诺的法则。所以休谟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的财产权(正义)依赖于自然(情感和行为),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秩序就会因为自私的道德体系而被破坏,所以正义必然是一种人为的措施。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依据有两个,利益和道德。

我们人性中的缺陷使我们通过承诺产生政府,政府的出现使我们有了服从的义务。这种义务虽然最初是基于允诺的义务,但很快就自行生根,具有不依赖于任何契约的原始约束力和权威性。公益感被休谟视为忠顺的界限,权利基础原则被休谟视为忠顺的对象:一种长期占有和继承的制度;没有政府形式的长期占有,就出现了现实占有;征服的权利;继承权;成文法

正义与非正义来源于人类的一种契约行为,不属于自然善恶。善与恶,完全是自然的,不依赖于人为的措施和设计,可以分为善的心理本性,产生爱和骄傲;不良的心理本性产生仇恨和谦卑。同情的本质和力量可以被看作是心灵感受和功能的一个例子。慈悲心来自于情绪的原因或结果,成为我们尊重一切人造美德的根源(p620)。作为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它具有强大的辨别美的作用,同时又通过同情产生一切人为的道德感。所以同情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把自然和人为联系起来。在这里,休谟总结了自然德性与正义(人为契约)的唯一区别(p621):前者所获得的福利是由每一个个体行为所引起的,是某种自然情感的对象;正义是针对社会的。单一的正义行为往往可以违背公共利益,只有人们在一个普遍的行为体系或制度中的合作才是有益的。

总的来说,休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思想家,这本书里提到的在心学中运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比较复杂,这也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晦涩。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别出心裁的想法和论点——看那些论点的时候觉得很头疼,因为复杂所以跳过了很多。虽然我们不一定赞同他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休谟的问题——如果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前提是我们对道德有非理性的理解,那么我们如何证明我们基于情感的行为是道德的呢?我觉得这可能只能归结到神学上,当然有偷懒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