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和愿景强加给孩子吗?
我来解释一下这里的逻辑和流程:
1.生孩子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我们有了孩子,可以找各种理由说是为了家庭,但行为本身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这没有错。我生了三次孩子,其实是因为我觉得他们能体现我的价值,我为这个家庭创造的价值。这里面有很多自我。
2.婴儿期/童年时期的依赖,造成了‘我更懂,一切都是为你好’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强化父母角色的自我。
事实上,繁殖样本的过程需要你去喂养、保护和教育这个生命,尤其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这个时候,你其实把一切都给了孩子(尤其是你妈妈,真的是把所有的精力和身体都给了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生存。领导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好’。我们对孩子‘好’是因为爱,想给孩子积极的引导和期望。这种‘爱’的本质是呈现给所有父母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都在培养自己不完整的孩子。
用自我来养育孩子,用‘为你好’来强化你的身份和角色。这时,矛盾就来了。我们如何善待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真的需要还是我们需要?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儿子小时候买了很多橡皮泥和好玩的装备,因为觉得很好,其实是想玩。我小时候没怎么开心过。他是否真的想要它并不重要。
当我们想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做其他职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很好的理由,让孩子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更成功。其实我们在这里想做的,是把我们所认可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如何被别人对待的价值观,如何呈现自我价值的价值观,放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这个没有错,但是要看自己的做法,观察这个方向是否适合这个孩子。
再举一个例子。从小就被家里人说,我性格好,学习好,应该学法律,当律师。但事实上,长大后我发现,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以经商为生,却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医生和律师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工作。从小真的被洗脑,导致我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而且学了5年法律,通过了律师考试,实习过,但其实我心里一直都知道,这不是我最想做的。哈哈哈哈。所以现在创业跟法律没关系。哈哈哈哈。但是我爸妈没有错,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当时能给我的最好的了。
4.所以,正是这种‘生于我而不属于我’的改变,才是在育儿中‘养成’的。
在这个话题上,知行合一需要真正的觉醒和高度的修养。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不断的对自己的拷问和对话。向他们暗示什么,向他们传达什么,如何影响他们,但符合他们自己的需求,才能让每个孩子的个体得到尊重。
。。。。。
说完了多少道理,再来说回人类的话。
其实生孩子不就是一种期待吗?是生命的延续,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不然你要孩子干嘛?没有人想生孩子'随便,就是这样',所以我劝你不要生孩子,养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