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如何摆脱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旧观念

锅饭的单位通常指国企,都是混日子的。

“锅饭”是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形象比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锅饭”,即无论经营好坏、盈利亏损,工资照常发放,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成果脱节;第二,员工吃的是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员工无论干多少,干多少,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

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原本生机勃勃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为了彻底根除这一弊端,中央提出了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打破“一锅煮”的口号。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政府体制和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管理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实行政府部门公务员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第三,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然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以明晰的产权为基础,否则任何其他改革措施都是无效的或收效甚微的。一个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权清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的责权利;二是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推进股份制的完善和健全。首先,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我国这种股份制企业股份绝对控股的认识,推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让所有者有他们的“位置”。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其基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关键是所有者有他的“地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行使他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优化配置,已被列入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针对产权交易中多政府、政府直接干预、场外交易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法律法规,促进公有产权合法、规范、有序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第三,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扩大和完善资本市场。一是逐年有步骤地推进股票市场的扩容,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创造直接上市融资的机会,同时督促企业按照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作;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的途径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运作,切实保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须关注和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忽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在国企改革中解决。但必须看到,忽视国企经济利益只是国企长期低效的原因之一,把解决国企经济利益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概括为:第一,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社会而不是企业本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得经济利益的接受者应该是全社会,而不是国企本身。第二,国有企业承担着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有企业管理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对自身经济效益的单一需求。第三,界定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构成。国企实现的经济效益中,有一部分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得的,这些经济效益应该完全归社会所有。首先,关于国企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国有企业的员工可分为三种: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不能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直接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报酬形式上。国有企业职工薪酬的多少是历史和社会企业效益等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最终都要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和工资制度的特点是“终身制”和“供应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角度来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必然导致企业资产的“无形流失”,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会取代原有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是不可行的;从增值的角度来看,生产的发展必须适应需求的增长。盲目发展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衡。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不看各种经济形式所包含的能力,只靠利益驱动发展国有企业是不可取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愿而非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管理国有企业,但不能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不恰当地强调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稀释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出现国有企业和国家就“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行博弈的现象。

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很多国企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员工素质和结构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了新的人才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认识上,有些企业没有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制上,前几年下岗职工分流也造成了一些人才流失,甚至人才引进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存在障碍。文化上,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既没有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在培训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老国企,因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对保护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这种对短期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老国企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之间的利益对比加大了维稳的难度。从企业角度来说,有些企业在执行相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时不够细致严谨。从个人角度来说,员工要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获得一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老龄化,思想、技能、文化水平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差甚远。此外,贫富差距和社会失衡导致的社会问题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从社会角度看,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大,不能保证充分就业。部分员工的不平衡心态演变为情绪波动,直至聚集上访,形成不稳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