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知识产权视频

中国崛起的原因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两个基本原因。中国的经济体制之所以能比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是因为它既有市场经济的活力,又把低效的“官僚政府”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活力+政府力量”两个轮子肯定比一个轮子快,是发展中国家起飞的最佳经济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在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没有优势,而中国的比较优势只是人口或低成本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外国资本和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因为中国充分发挥了人口优势,把最大的人口负担变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手段。支撑世界加工厂的是农民工,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是全民参与的经济。改革开放创造的“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几十年仍然有效。当前应抓住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的机遇,大量进口高科技和能源原材料,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引领世界潮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谁也阻挡不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近10%的平均增速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外贸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尽管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但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去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发展势头,去年GDP将超过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外贸出口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贸出口国。建党一百周年前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说毫无悬念。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两个基本原因。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从国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道路,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持续的作用,没有造成巨大的冲击或损害。苏俄改革照搬西方模式,从“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出发,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和破坏。戈尔巴乔夫试图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混乱,苏联解体。叶利钦采取“休克疗法”,实行私有化,企图一夜之间把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对经济的极大损害,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停滞。

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改革和转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加快其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突变”其实是一场“革命”,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无法实施。“突变”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震动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让一个“超级大国”衰落了。尽管普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俄罗斯的经济也只是恢复到了1991年的水平。正是在这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俄罗斯,让曾经的“老大哥”变成了今天的“小弟”。

中国的改革是逐步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纯粹的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比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将低效的“官僚政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欧美等新兴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实更早发展起来的“亚洲四小龙”也是政府主导,其体制也不完全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亚洲四小龙”崛起时,推动经济发展的恰恰是“市场经济+强政府”。韩国的朴正熙,台湾省的“两个蒋介石”,新加坡的李光耀,香港的英国总督,都不是民主制度。我们不能以发达国家的制度来衡量和评判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而只能以实践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选择和检验制度优劣的标准,即生产力标准。“市场活力+政府力量”,两个轮子一定比一个轮子跑得快,这才是发展中国家起飞的最佳经济体制。

与改革相比,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对外开放使中国引进了最稀缺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缩短了资本积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的时间,为经济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捷径。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与世界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和商业文化,减少了自身探索、改革和创新制度的曲折和困难,缓解了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阵痛。通过外资企业的示范,加快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国经济活力。虽然中国的改革步履蹒跚,但开放的效果是显著的。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使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在沿海站住了脚,也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首先在沿海成型。通过沿海地区的先行开发和示范效应,开放浪潮波及整个大陆,从而推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因此,开放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改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突破口。对外开放打破了中国长期封闭的状态,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在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没有优势,而中国的比较优势只是人口或低成本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外国资本和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占领欧美市场,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正是因为开放,中国把最大的人口负担变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手段。人口众多,劳动力供过于求,工资水平必然不行。劳动力成本低导致产品价格低,使中国的商品战无不胜。俄罗斯做不到,因为它人口少,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多,而且劳动力短缺,工资高,生产不出廉价商品。非洲国家穷,劳动力成本很低。但由于都是小国,无法集中国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无法生产欧美市场所需的商品。只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抗衡,那就是印度。但印度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走“精英”发展之路,非常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堪称世界一流。但软件行业劳动力有限,靠几百万知识精英或白领很难带动11亿人口的印度经济。换句话说,印度没有充分发挥其人口优势。而中国则充分发挥人口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农民工支撑世界加工厂,以“全民”参与经济推动中国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创造的“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几十年仍然有效。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经济就会继续快速发展。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即使未来其经济总量超过德国、日本甚至美国,其人均GDP仍达不到世界前列。换句话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中国来说,不应该把成熟的欧美经济制度当作自己的发展模式,而应该从实际国情出发,不断总结和完善“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制度,坚持发挥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两个积极性,使之继续成为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经济制度。等到人均GDP接近发达国家,再进一步采取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政府职能,变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中国正在走一条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走过的路。中国的体制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中国的经济体制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在发展中,中国的制度模式将作为他们的参考。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的经济制度,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中国正在引领世界潮流,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中国的开放使其成为世界加工厂,未来几十年其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还有7亿多农村人口,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目前,就业问题仍然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即使未来出现充分就业,也可以延长退休年龄,以保证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会花更多的钱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效率,保障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们只是一个日用消费品的世界加工厂,未来我们也会成为装备制造的世界加工厂。只要生产基地在中国,R&D中心就会转移到中国。只要中国人参与R&D,未来的核心技术最终将由聪明的中国人掌握。到那时,我们不仅能赚到加工费,还能拿到知识产权费,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只要中国产品垄断了世界市场,销售渠道最终就会被中国企业控制,他们的大部分利润最终都会流入中国人的口袋。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赚的是小钱就放弃比较优势,只能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来强化比较优势,通过进一步开放来发挥比较优势。要知道,薄利多销是永恒的商业诀窍。正是通过薄利多销,浙商打败了犹太商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财富和国力的快速积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现代化终将成为现实。现在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在不断扩大,这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扩大高科技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加快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井喷式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和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