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二岁了,但是最近每天总是尿尿很多次。是因为冬天还是其他原因?

孩子晚上小便是很常见的。尿频的原因很多,但可以分为两类。即病理性(由疾病引起)和生理性。一、病理性尿频病理性尿频可能是由感染、结石、肿瘤或异物引起的,大部分是尿路感染。小儿尿路感染后,一次尿量不多,但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出现尿急、尿痛等症状。因为疼痛,孩子小便时经常会哭。此外,患尿路感染后,通常会伴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呕吐等。尿常规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期间要给孩子大量饮水,让孩子好好休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蛲虫刺激也会导致儿童尿频。感染蛲虫后,成虫会在夜间爬近肛门产卵,检查时可见白色线头虫。治疗过程中要给孩子修剪指甲,纠正孩子的吸手习惯,熨烫内衣和被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驱虫药。2.生理性尿频除了喝水过多、天气寒冷、裤子不合适等生活因素外,最常见的生理性尿频是精神性尿频。短期尿频往往与孩子想引起父母注意有关。很多年轻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大人正在热情地聊天时,孩子会时不时地大喊:“妈妈(爸爸)我要尿尿!”“这种尿频一般是暂时的。父母带孩子上厕所,打断谈话,尿频自然就消失了。但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够重视,以至于孩子总是把尿尿作为寻求关注的“王牌”,就可能会陷入精神尿频的习惯,此时就很难纠正了。一旦发现孩子尿频,就要找出原因,即不要紧张地问孩子这个那个,也不要大惊小怪地问大家治疗的方法,以免强化孩子“尿尿,妈妈会注意我”的想法。你甚至不能对孩子大喊“没尿!“而是要通过说服来引导他,让他自觉克服。心因性尿频的原因很多。要想得到好的效果,就要找到正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随访:孩子六岁,白天基本正常,就是晚上要起来4-5次,大小便不痛,尿量多...我怕他起床太多,睡眠不好影响健康和身体。请大家帮我分析回答:如何赶走夜尿症?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先治病。排除疾病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遗尿,可以通过耐心的教育、解释、安慰来纠正。首先要帮助孩子明白遗尿症是一种暂时性的功能障碍,消除精神负担,配合治疗才能治愈。为了防止孩子晚上睡觉后容易醒来,白天要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中午最好安排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正餐菜少放盐,少喝水,少喝汤。睡前制止孩子过度兴奋,要求孩子养成睡前排空尿液的习惯。家长要培养自觉起床小便的习惯。临睡前,提醒孩子默念“今晚X点起床小便”。家长也可以在孩子经常排尿的那个小时之前叫醒他,让他在清醒的状态下排尿。训练孩子白天憋尿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每当有排尿感时,他们主动控制暂时不排尿,刚开始可以延迟几分钟,逐渐延长时间。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鼓励孩子,可以坚定孩子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没有尿床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加孩子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此外,父母不应该责备和惩罚他们的孩子。儿童尿床概述儿童尿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小儿原发性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在睡眠中,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或发生在梦中,醒来后才在床上排泄尿液。大部分是简单持续的,即除尿床外没有其他伴随症状,没有器质性病变,理化检查在正常范围。大多数尿床的人都是初级的。有2 ~ 4%的孩子有遗尿症状,可持续到成年。遗尿症的危害是自尊心长期受损导致的心理障碍。儿童继发性遗尿症,无论白天黑夜,床上床下,醒着还是醒着,都可能发生。除尿床外,还有其他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多为器质性疾病,如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病,多为伴随性和一过性,可随其他疾病的改善而改善。排尿习惯训练不当,没有给孩子及时的排尿训练。比如孩子使用一次性纸尿裤时间过长,没有半夜要求孩子排尿的习惯,无法形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导致孩子在膀胱充盈后很难形成起床排尿的条件反射。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突变、温度变化如寒冷、游泳、睡前喝水过多等。,会导致尿床。方法;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掌握尿床的时间和规律,晚上用闹钟叫醒孩子小便1 ~ 2次。白天睡眠1 ~ 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防止夜间深度睡眠。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信心。逐步纠正羞怯、焦虑、恐惧和畏缩,照顾患者的自尊心,多鼓励他们,少训斥和惩罚他们,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和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尽早解决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对已经发生的或主客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重点进行耐心教育和解释,消除精神紧张,避免引起情绪焦虑。避免饭后饮水,睡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次数。2.儿童尿床的行为治疗是必要的。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每次排尿中途停止排尿,从1数到10,然后将尿液排出,可以训练和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2.尿液耐受力训练:让孩子白天多喝水。当他有排尿感时,让他每次憋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 ~ 2次,使膀胱扩张,容量增加,从而减少夜间排尿次数。3.常规训练:以前我经常在晚上尿床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工唤醒,这样可以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这样可以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排出尿液,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建立条件反射。4.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排空残尿,擦干部分,换内衣,擦干床铺。5.总结记录:要求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和次数,并在作息表上做好尿床和不尿床的标记,每周总结一次,找出原因,在孩子有进步时给予鼓励。3.药物治疗常用药物:1。丙咪嗪具有兴奋作用,可降低睡眠深度,每晚口服25 ~ 50mg,适用于觉醒障碍类型。2.奥昔布宁(Oxybutynin),又名Urdoline,可降低膀胱内压,增加容积,减少不自主的膀胱收缩。临睡前口服2.5 ~ 5 mg,适用于日间尿频。3.麻黄碱,睡前口服25mg,可增加膀胱颈和后尿道的收缩力,有兴奋中枢的作用,可用于混合型。4.去氨加压素:它是一种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也称为微凝。睡前口服0.2mg ~ 0.4mg/次,适用于夜间多尿。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和奥昔布宁的组合目前被认为是治疗顽固性混合性遗尿症的有效三联药物(参考文献: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7月第23卷第7期135)。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优点是有效率接近以下SNM疗法,缺点是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停药后容易复发。以上药物为处方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抗抑郁药,显示的剂量为成人,儿童要按每公斤体重计算。中医提倡“望、问、嗅、切”来治疗遗尿症,以求达到效果。目前四诊中的望、嗅、切(切脉)不具备网络遥感技术,在线实施精准诊疗难度很大。中成药虽然副作用小,但效果有待提高。遗尿症的药方:①丁桂暖脐贴敷于肚脐神阙,每晚一次,使用方便,药店有售,购买方便。也是一个简单便宜又好的脐袋。②麻黄3 ~ 10g,水煎服,已有报道,短期效果尚可,不宜长期服用。③补骨脂10g粉碎,鸡蛋炒鸡蛋,食用10天。补骨脂为补肾温脾中药,主要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尿频、遗尿。该药的副作用是厌食、贫血、白细胞减少和中毒性肝炎。因此,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卟啉症、肝功能不佳者忌用。当户外活动持续时间较长时,在活动前3天停止口服。不要吃酸橙、芹菜、芥末、胡萝卜等。治疗期间。(4)每天5 ~ 7片成熟的白果,连吃10天,白果毒性不大,不宜长期服用。(5)五倍子3克,磨成粉,拌醋外敷肚脐,10天为一疗程。⑥每天5 ~ 7片成熟银杏,吃10天。以上偏方效果不确定,是“三分毒之药”,不宜长期服用。4.理疗:可以用闹钟定时叫醒,针灸,按摩,电针,仪器矫正。理疗没有药物副作用,不易复发。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倡的首选。目前国内还没有广泛使用纠正尿床的装置,但是美国已经有了夜尿报警器纠正。它是通过长时间的“尿床后醒来”,形成条件反射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治疗需要半年以上。从2006年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相关产品,如:相当于美国夜尿报警器的尿床提醒、成人穴位按摩遗尿治疗仪、儿童TENS低频脉冲遗尿治疗仪等。4.物理疗法SNM(骶神经调节)疗法,即骶神经调节疗法,于2001 ~ 2005年被国外学者采用,用于治疗心因性和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神经调节疗法采用经皮神经刺激,即TENS特征疗法,简单有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尽量鼓励孩子睡前上一次厕所,用孩子接受的方式鼓励他,让他自觉不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