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性格分析
李纨的诗社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要知道,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从文化开始的。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都是证明。这充分说明,她的内心并不是“像一口古井”,而是汹涌澎湃的波涛,期待着变化,充满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但她很谨慎。她没有实施她的想法。直到将近半年后的八月,探春才醒悟,拿起李纨的主意,发帖邀请大家开诗社。李纨没有和探春竞争。她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忙跑到探春那里,称赞探春“很高雅”。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支持探春和诗社。
首先,介绍你自己是祭坛人。
二是拿出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交站点。
三是肯定林黛玉的建议“极其正确”。每个人都给了一个单独的号码,第一个给自己一个单独的号码“向涛老农”。
第四,我想出了一个大家叫好的主意,请王熙凤做御史,解决经费问题。
李婉知道,没有钱,任何好的想法都无法实现,也绝对不可能。为了让王熙凤就范,李纨炮轰王熙凤:她给他起了“无赖市侩”、“烂嘴烂舌”、“长尾巴狗”、“泼皮破坏王”、“楚”等一系列外号,“恨不得把一万字组合成一句话,把那个人说死”,就像狮子打兔子一样。
李婉的要钱方式,既是主动出击,也是创新之举。王熙凤居然甘拜下风。说我不答应你,那岂不是大观园造反了!王熙凤很清楚,大观园里的女儿们的心是和李纨相通的。所以你不能和李纨对抗,也不需要和李纨对抗。李纨在权力斗争中已经放弃了权力,但她只是努力的谈着,快乐着。这两个妯娌只有矛盾没有对抗,一辈子相安无事。
李纨社交的势能令人惊讶。李纨自从进了大观园,成立了诗社,就彻底变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她的微笑,听到她的笑声。她写诗,评论诗,很活跃。她和姐妹们一起,用诗社挑战封闭和窒息她们生命和心灵的儒家经典。
李纨的诗歌知识丰富,内涵丰富。贾宝玉称赞李纨的评诗,说她“美若天仙”。曹雪芹通过诗社写出了李纨的才情,向我们展示了她平时的不作为在礼教压迫下的被迫和牺牲。李纨与世不和,心如死灰。曹雪芹越是写李纨人格的光辉,越是表现出她内心的悲哀有多深。
稻香村的黄泥院墙里,“杏花百朵,似蒸云带火”,真叫“所有的爱都关不住”。李婉是关不住的人。大观园里的李纨,青春洋溢。寡妇身份阻碍了李纨对外在形象的追求。虽然她不能穿鲜艳的衣服,不能化妆,但也不能阻止她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
稻香村的上百朵杏花犹如带火的蒸云,杏的热烈的颜色和形状是李纨内心情感的表达。她对自然美的判断能力令人惊叹。在李纨的提议下,大观园诗社的第一次诗歌会献给了白海棠。白海棠是贾芸送给贾宝玉的,李纨恰好在来的路上遇见了他。虽然她没有背诵这首诗,但她对花的美很敏感,也很欣赏。然而,花的主人在唱完(第37次)后只回到了绮袁弘“看了一次”。陆雪亭的《灶台上的诗》也是李纨提出来的。在这个粉色玻璃的世界里,每一个场景都成了冰雪世界里不可多得的装饰。宝玉落后,李纨罚他向妙玉讨红梅吃,比王熙凤还文雅。李纨对崔蕊寺的红梅情有独钟。当她看到短缺时,她想把它们带回去仔细欣赏。她对美的欣赏力很高,对美的热爱也很强烈,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李纨通过参与诗社的创建,进入了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他们是2月12日进入大观园的,当时李婉就有了交往的想法。八月,滩纯一提议,李纨就赶过去说:“飘逸紧身!你要开诗社,我就自己开坛!”并推荐给自己稻香村作为社交站点。李纨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顶峰,接着是吟诵白海棠、陆雪亭的即兴诗等。,而李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在诗歌的王国里,李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角的态度和热情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使得大观园诗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为大观园孩子们的理想生活提供了一道屏障。当你有诗时,你必须评论它。诗评是曹公塑造李纨青春形象的又一妙笔。在这里,李纨不是标准的寡妇,更不是“垂死的余烬”。在这里,李纨的生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喷涌着炽热而丰富的情感。
和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李婉特别活泼幽默,没有礼仪的束缚。比如宝玉六十三岁生日,晚上,大观园里有酒席。李婉笑着说,“有什么问题吗?一年里过生日都是这样,不是每天晚上都这样,这就不怕了。”相比之下,李纨更加肆无忌惮。不仅如此,她还和姑娘们玩得很开心,甚至还和湘云等人一起喝春水。此时的李婉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特殊身份和那一堆人的伦理道德,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探春被黛玉取笑,便央求李纨帮她解围:“这是什么?嫂子马上给了她。”这时候李纨笑着说:“不贵也舍不得打。”她的幽默让每个人都笑了。
大观园外的李纨,被礼仪束缚,被迫生活在礼仪的夹缝下。但远离世俗的牢笼,在大观园相对纯粹的女儿理想王国里,李纨却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与其主色调“余烬”相冲突。正是通过这种冲突,作者展示了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残酷。所以李纨的外形虽然天生像块木头,但内心却不像垂死的余烬。李纨也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压制的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悲剧人物。一些红学家对李纨的态度或嘲讽或批评。他们认为李纨在贾家守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说她一生白活了!看来,竺稼死后,李纨必须马上再婚,否则她会变得愚蠢。其实这是对人们生活方式多样性的一种否定。
《红楼梦》中,李纨是以寡妇的身份出现的。整本书,她都是平平淡淡的活着,生活没有大起大落。李纨平淡的性格也决定了她平淡的命运。李纨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国子监的一名祭酒礼。诗书之家的传统给了她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培养她。“无才便是德”是对她的最高要求。她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惠女人。竺稼在世的时候,左贡没说夫妻感情如何,但从李纨对竺稼的深深怀念来看,应该是夫妻,唱得和谐,玩得和谐。
作为养育了贾府接班人的富贵少奶奶,按理说李纨更有资格在家庭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但实际上李纨对整个家族的事务漠不关心。凤姐生病时,王夫人将家务托付给李纨,探春的身份只是李纨的助手。但实际工作开展后,一切都成了探春的主人,李纨反而退到了后台。这不是滩纯篡夺了主持人的角色,而是李纨的有意回避。因为李纨知道,在整个家族中,凤姐的地位是最靠前的,“一锅煮”的焦点,主仆矛盾,奴奴矛盾,主奴矛盾都集中在这里。如果不好,就会翻船。凤姐如此机警,贾琏时不时出主意,还常常“受累”,何况是个寡妇!
李婉不在公开场合露面,并不影响她的形象,反而提升了她的声誉。在下一代眼里,她善良柔软,是活菩萨。在所有的嫂子眼里,她是一个写诗喝酒就能和大家玩的大姐姐,一个随和的好嫂子,看不到贤惠女人常有的那种矜持。在贾母眼里,她“和兰儿相依为命”,是个好孙子、好媳妇。除了认为她很好,贾母也为她的“失业寡妇”感到难过。她平时拿的工资和自己一样多,年终奖也让她拿的最高。此外,她还被给予花园以收取租金。所以,如果不考虑李婉孤枕的孤独,她的生活还是充满水分的。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李纨受到了温柔、礼貌、三从四德等“主题教育”的良好教育,她的思维无法跳出这个圈子。这也决定了她不会做任何改变命运的事情。宝玉生日之夜,李纨抽签吃酒。她抽到的拍子是“竹篱笆和茅屋都愿意”,这是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如果她不甘心呢?把奶奶的钱拿出来像凤姐一样指指点点?那样的话,事情稍有不平,小人物的唾沫就会把她淹死。领导兰儿嫁给别人?可能不会有圆满的结局。如果嫁个好男人,没问题。嫁给一个不好的怎么办?她不仅失去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还陷入了余生的苦海。李纨赌不起这个赌,不敢走这一步。在李婉看来,保持良好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她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一种随和超脱的态度。惜春能入佛门。李婉上课学习,生活安定有什么不好?青春的憧憬总会过去,我对凤姐、贾琏这种年轻夫妻的男女之情充耳不闻。人要怎么过一辈子?李纨和儿子贾兰在大观园的处境很边缘化。祖上口口声声说她可怜,只保障了她的尊严和利益,没有看到她发自内心的爱;婆婆王夫人本来就是木雕泥塑之类的人物,就是见到宝玉还笑;至于贾赦贾政等人,他们才不在乎这个媳妇呢。第七回《送宫灯贾琏演凤姐》表现了小两口的闺房欢乐。与此同时,李纨在炕上打了个盹。这只是一个小场景,还有很多悲惨的夜晚。不知道李婉是怎么度过的。
和李纨亲近的是姐妹俩。他们一起吃着酒,做着诗,开着玩笑,调侃着。在第39届蟹宴上,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李纨因为平儿而触动了她的心。竺稼活着的时候,房间里也有几个人。可惜这些人养不了,天天在屋里难受,只好趁着年轻送走。“如果有人能留住它,我有一只胳膊。”说着要掉眼泪。
贾府的人对李纨是敬而远之的。最好是尽量假装忘记她的身份,把她当普通人看待。李婉再怎么痛苦,也只能咽在肚子里,否则不合适,除非别人主动提起。比如宝玉挨打的时候,王夫人在痛哭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竺稼,李纨就可以开心的哭了。
李婉的人生是聪明的。她不占别人便宜,也不会吃亏。李婉是个聪明人。她骨子里是聪明的,只求利益,不求激情。不像凤姐,她不想碾压别人。只要不损害她的利益,她乐意做个好人。赵姨娘弟弟死了,她张口就要了四十两。按规矩,她应该只拿二十两。滩纯知道这个规矩,但李婉不可能没听说过。所以一般的仆人都说她是大菩萨,脸是受益的。评论李纨为将死,只能说明她甘于守寡。在生活情趣上,她是大观园的活跃分子,性格幽默。如果她用心经营一个诗社,大家都会服气。尤其是她对平儿的话:
”李婉笑着说:’...多亏了你伸出的手,就在昨天!黄汤填饱狗的肚子了吗?生气了,我就是要维护平儿。感觉带走了半天,好不容易过了一天,又怕老太太没用,就没来。说到底,怨气还是不平的。你今天邀请我来这里。我不想接平儿的鞋!你们两个,是时候改变了。.....李纨笑着问平儿:‘怎么样?我说过我必须给你一个机会,””(45次)
看李婉的话,声音带刺,还挺有力量的。冯受不了了。当众给平儿交了钱才下了台。
李婉是个才女。她自私地喜欢宝钗,却不喜欢黛玉、妙玉、凤姐等才女。比如37条评论海棠的诗《论含蓄深刻,我终于放过了》,50条评论妙玉的诗《我恨妙玉为人,却不理他》。难能可贵的是,在柴黛之争中,李纨并没有偏袒宝钗和金派,而是保持中立。比如51宝钗和黛安宝琴关于古诗的争论,她对宝钗说不;37次赞黛玉海棠诗“风流绝”,38次赞黛玉菊花诗第一。她能如此明确地区分公私,真是了不起。
1998年,黛玉去世出嫁,陪伴黛玉的是紫鹃、探春、李纨。原文写道:“哭死李纨、紫鹃”,“李纨探春以为往日痛苦,今日更可怜,痛哭不已”。冯道:“你们两个可怜他罢。”可见李纨是有情有义,诚实公正的。
李纨对贾母的孝顺赢得了她的钦佩和喜爱。凤姐生日收钱43年,老奶奶主动拿了李纨的那份。45回告诉老奶奶把每月的钱提高到和自己持平。第108回,贾母夸她比凤姐有哲理:“有时他是这样,不在的时候他是这样...对他来说很难。”107回贾母夸道:“媳妇朱一向孝顺我,兰儿也不错。”
50回祖母园,李纨冲上去迎接,祖母命人拦住;然后老太太想吃坏鹌鹑。李婉要水洗手,自己撕。老太太叫她坐下。李纨这里的“忙”字,来源于孝顺自然。她远远地挪到了女生的最底层,这正是她作为孙女应该遵守的礼仪。贾母的“命运”一词也显示了她的爱情。
在110贾母丧事期间,李纨抽空给她的人打电话,告诉他们:“不要看别人的样子,也会把琏二奶奶弄得乱七八糟的。别看丧,就算大事,混几天就好了。看到那些人脱不了干系,也没必要插一手。这也是生意,大家都要出力。”(110)这句话体贴大方。姚燮评价说:“李纨的文字极其平和,极其通融,极其公正,极其方正。”东观阁评曰:“报效先人,非不孝,故此事讨论,贵在公允。”二奶奶凤姐在打理家务,而作为大奶奶的李纨却“什么都不问,只知道伺候干儿子,一边陪着嫂子等针念”(第四回),表现出一种顾全大局、明哲保身的恶劣态度。这当然得益于她从小受到的“女贤无才”的家教,也与末世贾府的大势有关。李纨和尤氏,一个在傅蓉,一个在宁府。他们对傅蓉的虚伪和宁府的糜烂感到失望。我不得不置身事外,但我想保护自己,无意干涉家庭事务。
但李纨毕竟是大观园里的政治家。她进入大观园后,对园内事务也十分热心,政治才干得以施展,赢得了园内居民的称赞和钦佩。
原著中多次提到李纨被贾母和王夫人任命为丞相大观园。回忆完诗社,李纨上台说:“你要开诗社,我就自取其坛。”42黛玉指着李纨说:“这是要你带我们去做针线,教我们道理。”凤姐道:“姑娘们叫你带着她们去读书,学规矩,学针线,什么都教她们。”回到49年,我给大观园的成员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原文说:“李纨为头,其余……”早在55年,冯患病时,王夫人“请李纨暂时料理家中一切琐事”。慧星儿道:“教女孩子读书写字做针线,是他的事。”97紫鹃想:“园里的事都是李纨处理的。”
李纨治理后,大观园的政治环境相当宽松,姐妹们一起自由呼吸,谁也看不出谁在掌权,谁在发号施令。这已经相当接近无为的境界了,可以用“情绪性治理”来形容。海棠诗社曾在李纨的主持下兴盛一时,这与李纨的《春耕大后方》理家是分不开的,都表明她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贾母丧事期间,凤姐应付不过来,鸳鸯脸色苍白。李纨暗中斡旋、协助,文章还写了“素服侍奉李纨者”,可见李纨之德是可以受人尊敬的。
李婉的感情处理可能会被误解为懦弱无能。比如55年写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对仆人太傲慢了”,人们说她“过去善良大方,不受惩罚,自然比冯更好搪塞”,而65年,邢儿又拿她和冯作比较:“这太婆管了几天,总是照着老例办事,不像他。”这种写法恰恰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李纨在大观园实践了她的情感政治,把大观园经营成了洁身自好的女儿们的天堂。但大观园毕竟处在贾府末世的阴影下,外部环境恶劣。这个时候,李纨的情感政治在现实社会中的外人眼中被大大贬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评论李纨的“尚德无才”,其德不同于伦。
有人说,大观园是不平等的,如元的门槛,什么身份和哪个门进入。有规则的。大姑娘、小姑娘、女人、媳妇也分等级,所以王蒙评价晴雯“不为奴,毋宁死”。这个层级确实存在,但不是李纨和大观园的问题。在近代的贾府格局中,大观园原本处于宁府和傅蓉的双重统治之下。李纨管理大观园,统治者授予她的权力是有限的。她只能在贾家现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政治实践。
冯给李纨算过一笔账:“你们每月收入十两银子,比我们多一倍。老太太夫妇还说,你寡妇无业,又穷又不够,又有个小子加了十二两银子,等于老太太夫妇。我会把你花园里的土地给你,每个人都要承担租金。年终分年,你又顶上了。你母狗的主子奴才永远没有十个人,吃穿还在大官之列。就算加上* * *,也有四五百银子。”(第45回)于是,有人污蔑李纨自私、小气、小气,编造了一段李纨在日后贾府危机中不肯帮忙的秘史。
这次探春为什么要请凤姐做御史?原来宝玉在诗社的对日那天没有请假,无故溜走了。探春道:“我看你还是做个社监吧,要铁面无私。”(45次)滩纯把诗社称为“我的”,这是可以琢磨的。大家专程去了顾凤杰的小屋。幕后出谋划策、来台谈判的核心人物不是李纨,而是宝玉和探春。凤姐知道“这些事都是宝玉生的,没有别人”,所以这事不能怪李纨。
只是凤刚刚泼了醋,为了调节心情,开玩笑说:“我被要求当监工了!”很明显,我被要求做一个赚钱的铜商。“(45次)也不是钱的问题。因为拿钱开玩笑对凤姐来说是家常便饭。她答应:“明天一早来会所,下马拜印,放下五十两银子让你慢慢主持会所。“这种说辞就像假装薛姨妈是五十两五十次。这完全是个笑话:明天不是俱乐部日,她为什么要一大早来俱乐部?为什么她要一次付五十两半年?有了这50两,她早就拿出来牟利了。诗社有什么计划?李纨道:“果然,还钱就是了...等到他不送走,再去烦他。“指的是惜春的画。
Xi-冯提到当主持人,争议很大。诗社的主持人一般是谁?宝钗提出“一个月只要两次就够了”(37次),李纨主动答应“初二、十六来我处”。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既然是主持人,不就是钱吗?再说也不是凤姐说的,是每个正经社交的日子都被李纨罩着。你看,诗社里真正负责出资的是社长李纨,而不是御史凤姐。这恰恰说明了李纨的大度。
49对联诗,从诗雅上来说,稻香村不适合写雪下对联诗。李纨道:“我处虽好,不及薛璐馆。”下一次,陆雪婷的诗真的很过瘾,证明了李纨真的懂诗,懂诗人。薛璐馆是雪下诗的首选,但它属于公共空间,而且那天不是严肃的社交日,也没人主办。于是,李纨提出筹钱,免了香菱、宝琴、文立、李奇、岫岩、迎春、惜春。只要宝、戴、柴、谭各有一两,她就出两两,凑成六两。包、戴、柴、谭都是老实人,都是诗社的主人,都不缺钱。谁会不让他们出这个钱?“宝钗等人一起答应”并没有嘲讽李纨小气,证明李纨的处理是公道的,也是得人心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袭人主持的第六十三届弘毅夜宴。她和晴雯、麝月、秋纹各有五两银子,* * *是两两。方冠、碧痕、春燕和四儿是四个人,各有三钱银,* * *是三两银子。晴雯道:“这是大家的心意。”这个案子足以解决49次的怀疑。创办诗词协会本来是大家的乐事,要靠宝钗去发掘,去收钱,大家才能各尽所能。另一方面,如果李纨这几天全部接手,会让人觉得她虚伪矫情,不懂诗。后来温宝玉回忆说:“我还记得我们刚嫁给海棠社的时候,大家都是诗词的主持人,那时候多热闹啊!”你觉得大观园的诗人谁不把主持当成一件美好的事?大家都抢着做!
湘云到海棠诗社迟到,李纨等人说:“他来迟了,就该先受罚。如果他好,请加入俱乐部。”如果不好,他就得作为主持人接受惩罚。湘云笑道:"你忘了请我,我要罚你!"!就拿押韵来说吧,虽然不会,但也要出丑。让我加入社团,扫地烧香,我都愿意。“这段话完全是为了诗人的口味。李纨等人说湘云会被罚做主持人,意思是只有诗人才能竞争。所以,“人们看到他这么有趣,就越来越喜欢他。"
湘云海棠诗后来居上,免于刑罚。但她主动提出:“明天罚我当主持人,让我先请个社团。”这还是她的心情,当然大家也不能讨好她,所以都说“这样更好”。这是一个规则,谁感兴趣,谁就是非官方俱乐部日的主人。有约:“如果其间你过得开心,就另选一天补上,哪怕一个月天天开俱乐部,我也不在乎。”
70答:“我们诗社散了一年,没人取笑。”难道是李纨小气,不肯如期请客?不完全是。海棠诗社因大观园惨案而无疾而终。大观园由盛转衰,诗人们失去了昔日优雅的诗集。70次重修桃花会也是昙花一现。
回头看:凤姐为什么要笑李纨“刻薄”45次?原来李纨办寿宴要出十二两,老太太要收,逼着凤自己收,然后在尤家人面前也不好意思,李纨一个子儿也不出。倒醋的时候,凤姐拿平儿出气,李纨却拉着平儿躲在大观园里。"平儿在李纨那里住了一夜."因为这两件事,凤姐心生芥蒂,就说了些话来堵李纨。那样的话,她给李万安的指控就不算数了。当时李纨并不在乎这十二两,但老奶奶要做个好人,李纨自然不能多话。反之,凤姐出轨,身无分文。如果说小气,那也要怪凤姐。不知道读者是怎么守住李纨的?
综上所述,李纨的大度,正义感,同情心,大局观,气度,胆识,公正,从不徇私,言语极其有力,都表现在诗社的主持上,为平儿伸冤。第五判词及曲调表明,贾兰爵陆,李关下官。贾母临终时对贾兰说:“将来你成了人,叫你母亲风光。”在贾母的葬礼上,每个人都奉承道:“兰哥哥在哪里?”。奶奶,以后你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110次)贾兰学习进步,最近两次,真的中了奖。”李婉打心底里喜欢。薛姨妈道:“奶奶看,兰哥哥得了奖,明年就要进士了。"。那不是当官的吗?他脑袋里的苦已经吃光了,现在的甜应该也是为了造福人民。" (120)
但作者后来为贾兰重新设定了悲剧结局。《我晕惨了,路近坟》这首歌后面是上面的三句话,都是针对贾兰的。下一句“问古人能不能活下来”,和《好歌》一样,“古今人在哪里?荒地上的一堆草没了,更确定这条黄路做的是贾兰。稻香村“山背无脉,水近无水”,也是对贾兰之死的比喻。
关于贾兰的死因,请关注18汇源春节第三场《仙缘》。剧中故事讲述了科举出身的英雄陆胜被政敌宇文融陷害,率部西征。所幸天佑卢生,不仅平安归来,还大获全胜,战功辉煌。
陆生的故事是对贾兰结局的隐喻。海疆反贼鼎盛时,贾兰在其中。此时贾府政敌中顺王等被困,派贾兰坐镇指挥。结果贾兰没有卢生那么致命。他在战场上战斗,英勇牺牲。“只不过是虚名和后人的尊重”,意思是他死得光荣。119回海江京口报喜,皇上大赦天下。“贾兰等朝臣散去后,向老师鞠躬”,证明作者后期确实改写了贾兰死在海疆的计划。
贾兰的死对李纨的打击很大,曲子《禁不起无常》,证明李纨得知贾兰的噩耗就死了,最后白白和别人开了个玩笑。《晚》这首歌,归结为“也要积子孙”,就是不善于积阴之功。
总结起来,李纨的人生有三大悲剧:一是青春丧偶,“那美好的青春为何而去?”别再提绣帐了。“第二,贾兰战死沙场;第三,她死于抑郁症。
目前,《贵由石奔集》后28回已经出版,书中李纨人物的结局与上述大相径庭。结局的主要内容是:贾府失陷后,李纨带着儿子贾兰逃亡,隐居山林。在此期间,李婉没日没夜地教儿子读书写字。后来,贾兰声名鹊起,在一个知县做了官。后来参军,屡建功勋。最后贾兰被封爵,李纨也得到了圣家的奖励,给了紫蟒一个身体(现在对紫蟒来说太长了)。谁知道她回家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了?和别人开玩笑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