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0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有几家在德国?

说起“德国制造”,大多数人竖起大拇指都会想到西门子、宝马、奔驰的logo。

但不为人知的是,你抽的烟,买的成品鱼,看演出时的舞台幕布,都是德国企业生产的。

豪尼是全球唯一能提供整套卷烟生产系统的企业,占据高速卷烟机械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全球唯一的大型舞台幕布制造商Gerriets的市场份额为100%。

伸缩狗链制造商Flexi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

有许多德国公司主导着全球市场,如鱼加工工具制造商巴达,机场行李车制造商王中,等等。虽然名字不同,但他们有着同一个称号——“隐形冠军”企业。

这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用途的消费品,一般不为大众所知,所谓的“隐形”已经出现,但他们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上真正的“冠军”。

什么是“隐形冠军”企业?

“‘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在自己的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三,但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公众认知度相对较低的企业。”世界著名管理学者、理论提出者赫尔曼·西蒙6月110在江苏太仓举办的首届隐形冠军俱乐部上总结道。

根据西蒙的调查统计,全球“隐形冠军”企业超过3000家,仅德国就超过1.3万家,日本次之,中国只有68家。

我们不禁要问,“隐形冠军”企业很重要吗?他们是什么样的企业?

这要从中德两国的国民经济特点说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出口都是大企业做的,但有两个例外,就是中国和德国。在中国,68%的企业是2000人以下的企业,德国企业占90%以上。

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德出口贸易的中坚力量和中坚力量。因此,“隐形冠军”企业的数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隐形冠军’实际上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德国虽然有好的大企业,但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中小企业。”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克劳迪娅·斯帕尔(Claudia Spahl)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是直通车。这些企业维系着德国的产能和生产基础,是德国经济的刺刀。

“隐形冠军”企业的几个特点使其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隐形冠军”企业精耕细作某个细分行业,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狗链制造商Flexi,专注于研发可伸缩狗链。专注精力必然精益求精。“隐形冠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满足市场需求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开拓全球市场。

“隐形冠军”企业勇于投入创新,研发支出是普通企业的两倍,达到营业收入的6%;他们获得的专利数量是人均30件,是大企业的5倍。

敢于创新,敢于投入,让“隐形冠军”企业拥有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进而掌握市场定价权。所以他们的产品利润也很高,是一般企业的两倍以上。

此外,这些企业都是高绩效组织,愿意在培训员工方面投入巨资,因此每年的离职率平均低至2.7%,企业领导人的平均任期达到20年,是大企业的3倍。

创始人西蒙认为,“隐形冠军”企业可以成为全球中型企业的战略模式,特别是在中国和德国等中小企业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应该努力培育这样的企业,它们为所有公司提供了如何增长、如何创造就业和如何创新的宝贵经验。

培养中国的“隐形冠军”

纵观欧美制造业强国的发展路径,大型跨国公司的表现令人羡慕,但无数中小企业才是其持续国际竞争力和不间断经济动力的核心。

就中国制造而言,不断受到生产技术瓶颈、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环境矛盾、海外贸易壁垒的困扰。如何实现作为制造业基石的中国制造,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经验或许值得借鉴。西蒙告诉记者,要培养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和政府都要参与。

对于中国企业,西蒙在业务层面采取了四项举措:

宏伟的目标。企业要有远大的目标,极端的野心,注重效率增长,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专注于重点。专注于狭窄的市场,专注于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做这个领域的专家,做一流的企业;

全球营销。在市场细分下,企业只有把市场拓展到全球,把对产品的专注和全球销售结合起来,才能做强做大;

不断创新,贴近市场和客户。中国制造业的传统是以低价取胜。然而,随着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来自越南和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在于其投资研发、改善产品服务和打造品牌的意愿。

此外,中国要想产生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全球贸易中胜出,政府还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创新的国际化程度和R&D能力仍然较低。中国企业应加大在R&D的投资,以创新产品提高利润;同时,中国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创新。

发展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必然诞生在制造业基础非常雄厚的国家。英美等国家一直有很多服务型企业,所以金融危机受挫严重。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决心重振本国制造业,但为时已晚。

西蒙建议,中国未来的发展应该专注于捍卫其制造业,不应放弃。

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这里聚集了近40家各自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企业。

这个城市是江苏太仓。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很难想象在这座安逸舒适的江南县级城市,有这么多极具竞争力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从1993第一家德国企业Kern-Ribes进入太仓,到2017,太仓的德资企业已经超过280家。由此,太仓也被称为“中国德企之乡”。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聚集,不仅给太仓带来了就业、税收等明显的效益,也深刻影响着当地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太仓市委书记沈密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