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的成就。

率先在国内开辟肝脏药理学研究

2月4日,1972,药理研究所成立新药研究组,刘任组长。当时,领导们的意图是组织一些人来贯彻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创造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至于具体的研究内容,要自己选择题目。时年40岁的刘和组里的同事深入北京有关医院调查研究,了解中草药治疗的好苗头是什么,查阅了大量的中草药研究资料。经过分析和思考,他提出了一个思路:以肝脏生化和药理学结合中医“扶正固本”理论为研究方向,从五味子和灵芝的研究入手。提出上述想法主要有三个原因:①选题时不要和别人撞车,要有更大的研究活动空间。考虑到中西医结合扶正固本的理论研究,上海匡安坤教授等人从内分泌角度对中医“肾”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果还是按照内分泌路线去研究,很难超越他们,而且肝脏药理学在国内还没有研究过,就不跟别人重复了,研究活动空间很大;②理论研究尽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发表论文,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国肝炎发病率高,患者多,急需治疗肝炎的新药。通过对肝脏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也许有一天会发现治疗肝炎的新药。当时发现五味子对慢性肝炎患者有降低转氨酶和改善症状的作用。③研究工作应结合国际药理学的最新发展。肝脏是解毒代谢的重要器官,国外的研究相当活跃。当时国内对肝脏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研究还是空白。一旦在肝脏研究中有所发现,就可以及时结合国际最新进展,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基于上述思路,他与包等人结合五味子、灵芝等中草药,继续研究和拓展肝脏药理。在此期间,宋振宇教授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项目负责人,领导整个小组的工作。他们先后与植物化学家陈、李莲娘、药物化学家谢景喜和合作,在研究五味子药理和化学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治疗慢性肝炎(DDB)的新药。这种药物已经在中国广泛使用了近20年,并出口到四个国家。这是我国主动治疗慢性肝炎的开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研究DDB的时候,我国还没有专利制度,所以DDB虽然是国内外第一个治疗肝炎的新药,但是没有专利保护,给国家造成了很多经济损失。丢失的黄金应该找回来。他开始在国内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抗肝炎新药,希望其疗效能优于联苯双酯。他带领李炎、魏怀玲等人与张纯贞领导的化工集团合作。经过近15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治疗肝炎的第二代新药双环醇,并在14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省地区申请了发明专利保护。该药对慢性乙肝患者降转氨酶效果显著,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作用,不良反应少。2001年9月,经国家批准试制上市,为我国慢性肝炎患者提供了又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五味子和DDB的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其他因素。他坚持研究,发现DDB还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分泌甲胎蛋白(肝癌的重要生化标志物)和甲胎蛋白基因表达。这些新结果加深了对DDB药理特性的理解。幸运的是,10多年来,DDB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疗效优于国内外其他同类型药物,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此外,他还对从五味子、黄皮等中草药中提取的近30种化合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其抗肝细胞损伤和对肝药酶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均可减轻肝细胞损伤并诱导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这与经典的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不同。这些结果以前未见报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五味子等中药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多篇论文,在国外著名期刊发表,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已有数百位外国同行写信索要论文单行本,国际著名的意大利《药理学与疗法》杂志副主编也给刘写信,为该刊撰写“细胞色素P-450与降血脂药物”的文献综述。一位美国教授写道:“你的研究结果的发表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研究中国草药化学预防活性的长期兴趣。”这说明他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

抗氧化剂药理研究的起源

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氧自由基损伤有关,如辐射损伤、器官缺血再灌注、中毒性肝炎、衰老、癌症、炎症、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和癫痫。能清除氧自由基的物质称为抗氧化剂。在1985期间,刘对五味子保肝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五味子中的多种成分能够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是氧自由基损伤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测五味子还可能抑制氧自由基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他利用多种体外和体内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五味子的多种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并从五味子推广到其他中草药,成为中国药理学界抗氧化研究的首创。有人认为抗氧化剂的作用范围很广,并不专一。而刘却有自己的看法,由于氧自由基损伤与衰老、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且国内外缺乏满意的治疗药物,因此从神经保护的角度研究抗氧化剂对这些疾病的防治作用可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因此,他将抗氧化剂的研究与、的防治紧密结合,与梁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从几十种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结构新颖、抗氧化活性强的新化合物。口服能明显改善几种实验性震颤模型小鼠的行为障碍,提高MPTP模型小鼠脑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对多巴胺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PC-12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以及多巴胺自氧化引起的细胞内蛋白多聚体和神经黑色素的形成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化合物还具有改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并已申请专利保护,因此有可能开发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新药。

“曹宪”灵芝和灵芝孢子粉之谜初探

灵芝是一种珍贵的滋补强壮中药。据说它能治百病,被称为“曹宪”。1970左右,国内很多单位研究灵芝的栽培、发酵培养、药理、化学、临床。考虑到中医“扶正固本”,刘首先对野生灵芝、栽培灵芝和发酵灵芝菌丝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所研究的灵芝制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灵芝在生长过程中散发出孢子粉。这些孢子粉是否具有药理活性尚未见论文报道。科学研究就是探索以前没有研究过的东西,于是他和翟云峰、侯在植物化学室合作,对灵芝孢子粉和灵芝菌丝体的药理和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水提取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与灵芝子实体基本相同。在此基础上,将灵芝孢子粉和灵芝菌丝体分别加工成注射剂(商品名:生肌智伯注射液)。经临床试验发现,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斑秃、局限性硬皮病、神经官能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等几种西医难治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1973开始,临床应用近30年,未发现毒性和不良反应。上述疾病一般属于皮肤肌肉疾病。生肌注射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如何在药理学上证明其效果?作用机制是什么?当时国内外都没有合适的实验模型可供参考。这对刘来说是个难题。我们从临床上知道,多发性肌炎患者血清醛缩酶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常升高,我们受到肌肉活检中组织有炎症反应这一现象的启发。能否在临床上模拟这些病理生化变化来复制与之相似的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看看肌生注射液是否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从文献中可知,当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被人和动物中毒时,由于肌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可能会出现肌肉强直。他还设想,给动物注射2,4-D,可能引起血清醛缩酶和CPK酶活性的升高,可以作为判断健生注射液疗效的动物模型。基于上述思路,他将加有“弗氏佐剂”的豚鼠大腿肌肉匀浆注射到大鼠足底,每周一次,持续4周。结果成功复制出免疫性肌炎模型,大鼠腿部肌肉出现炎症反应,血清醛缩酶和CPK酶水平升高。给小鼠注射2,4-D也成功地引起了血清醛缩酶和CPK酶的升高。利用这两种模型,证明肌生注射液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对肌生注射液保护肌肉免受损伤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为肌生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但遗憾的是,灵芝和灵芝孢子粉迄今为止真正有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还没有研究清楚。想要揭开灵芝作为“仙草”的神秘面纱,还需要继续做大量的研究。目前,灵芝孢子粉尤其是破壁孢子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在国内被炒得沸沸扬扬,抗癌效果到底有多好,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科学的态度应该是老老实实的比较研究,拿出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让灵芝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