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浅析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李胜芬1,刘飞2

(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天津300074)

本文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一方面,要

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取决于社会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

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确保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了解和掌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协调发展机制

“经济增长决定论”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只承认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作用,却忽视了其对经济发展的负反馈作用,导致资源环境掠夺式开发中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零增长论”认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使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最终将危及人类生存,而避免灾难或毁灭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的“零增长”,即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必须停止增长[1]。“零增长论”相对于忽视环境影响、把自然作为单纯的获取对象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进步,但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自然作为单纯的保护对象。因此,“经济增长决定论”和“零增长论”人为地割裂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并没有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资源环境系统的物流和能流是社会经济系统物流和能流的来源,社会经济系统是资源环境系统物流和能流持续流动的保障。换句话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而资源的开发、污染的治理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都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会消耗资源,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破坏资源-环境系统的平衡,资源-环境系统的失衡会削弱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资源环境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在其承载能力之内。如果超过这个阈值,资源将被触发。

短缺和环境恶化。这种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真正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规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内,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不断完善人类社会大系统的秩序,达到最和谐、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2协调发展的内涵

2.1社会经济发展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阈值之内。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变化的情况下,资源环境的某种状态和结构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强度和速度的极限[2]。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都要遵循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使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之内。具体包括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1)人类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其可再生能力。(2)人类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并没有超过其可再生替代品被开发出来的速度。(3)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速度和数量不得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2.2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容量的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不可再生资源的集约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都要靠科技。从理论上讲,要素投入的增加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是无限的,技术进步可以使等量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更多[3]。因此,应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阈值内,争取社会经济的最大发展。具体包括:(1)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开发机构,推动全社会创新。(3)不断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努力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3依靠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最大化发展,必须不断认识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支撑和约束规律,突破原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承载力。包括三个方面:(1)可再生资源承载力是其可再生能力的极限。通过投入必要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对生物资源进行人工增殖,可以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年更新总量,提高其承载能力。

(2)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是在长期的生物地球循环中形成的,其承载能力由储量决定。在加大勘探力度、发现新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资源品位极限,扩大开发广度,加强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能力,使同样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同时,不断开发替代的可再生资源。

(3)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减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增强环境净化能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3.协调发展的政策控制

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入手,还要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控,协调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其机制的良性运行,如图1所示。

3.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SNA模式接轨,未纳入自然资源环境耗竭成本的核算,制约了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绿色GNP”取代传统的GNP,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内部化到用户,督促用户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和环境财产。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包括:

(1)设计绿色GNP和绿色GNP核算指标,使相关统计指标和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环境变化。

(2)在人口方面,完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生产和消费观念。

(3)在产业结构方面,鼓励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4)大力发展资源和环保产业,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再生以及环境的治理和修复。

3.2以经济手段为主,深化资源和环境管理。

对于资源环境的管理,无论是市场手段还是政府措施,在资源环境配置上都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存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只有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起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自的“失灵”,达到理想的配置效果。

(1)建立有效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应加强资源环境的立法和执法,以环境税、补贴、押金退还制度、人为市场法等经济手段为主,辅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对资源环境的配置进行最恰当的干预,以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损失[5]。

(2)改变环保投资的管理模式,从重视环保投资的数量转向同时重视环保投资的质量;从重视运用行政手段到运用经济手段[6]。环保产业要求高科技,但技术开发有风险,一般投资者对其热情不高。因此,在政府直接投资环保产业的同时,财政进入政策应通过强有力的税收、信贷和价格杠杆调控各种投资行为,鼓励投资者投资环保产业。

(3)大力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罕O14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并不断完善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它强调加强环境管理,防止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行为,减少资源浪费,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它的运行可以使环境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物耗和污染,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3.3区域一体化

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是一定的区域。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在具体操作中很难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打破一个行业、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局限,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的协调政策。

(1)成立国家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政策委员会,对全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决策。

(2)根据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区域,成立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委员会,进行区域管理。

(3)建立协调管理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地方组织,运用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最大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

蔡宁。国外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8(2):66-72。

[2]崔。环境承载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76-80。

[3]胡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Xi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2-375。

[4]王晋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0-242。

[5]王政。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5-199。

[6]马秀燕,吴,,。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的环保投资管理模式[J].金融问题研究,200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