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法律分析:1。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型城区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以及科技创新“飞地”的建设。

2.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主要内容包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包括科技型企业培育、R&D机构建设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包括长三角协同创新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3.集聚创新人才资源:主要内容包括引进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4.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打造高端产业源(主要围绕汽车、机电、卫浴三大标志性产业)和发展民生技术。

5.加强科技服务支撑: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R&D和设计服务、检测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

6.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成果向体制机制转化,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章主要目标第一节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到峰值后稳步下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显著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和平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