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厅的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要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中原崛起。在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上,要围绕“攻克关键产业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三个方面,动员全社会高效配置科技资源,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优化R&D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比较优势领域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一)突出战略重点,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我省优势,近期选择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并着力突破,努力实现地方科技发展跨越,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其目的是突出对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二是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技术,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第三,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四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工作。重大科技项目是通过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突破,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瓶颈,加快产业化。

围绕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河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1重大科技项目,充分论证,分步实施,动态调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为重点,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建立和丰富我省优势作物基因资源库;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培育专用、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花生、双低油菜、出口芝麻和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支持蔬菜、花卉、经济林新品种选育,特别是引进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品种。到2010年,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适合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制度和不同加工要求、抗逆性强、单位面积平均增产10%左右的农作物新品种(系)约150个。

农副产品深加工。主要研究粮食、水果、肉制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十一五”期间,研究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使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专注于超高压和DC输变电工程中保护技术、控制技术、阀门、开关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高压直流换流阀及控制保护系统、超高压输变电控制保护系统和开关设备。到2010,光学变压器、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我国超高压DC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设备的完全国产化;河南超高压和DC输变电的控制、保护和开关设备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数字设备的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超高压输变电技术及装备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装备设计技术。“十一五”期间,通过攻关,基本实现了数控机床、机床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在高速磨削用电主轴和数控机床制造技术、高精度UHV光学电流互感器实用化关键技术、新型高压开关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与设备。重点开展铝合金生产技术及加工设备研究、镁合金研发、铜合金及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到“十一五”末,新型Al-Mg-Si基合金汽车车身板的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美国汽车车身板的性能指标,实现了镁合金板材和大型镁合金铸件快速近净成形的高性能、低成本生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铝基合金和高强度高韧性镁合金及相关生产技术,完成了年产65438万吨无铅易切削铜合金管的生产,实现了高性能耐腐蚀铜合金及特种铜合金管件的规模化生产。

新型功能材料及产品的关键技术。主要开展电子玻璃和液晶显示器件关键技术、高档超硬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效优质耐火材料开发应用等研究。“十一五”期间,将建成中国最大的电子玻璃和液晶显示器件及特种玻璃生产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规模,高端产品基本齐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人造金刚石单颗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档金刚石产出率提高1倍以上。以铝矾土合成氮化物为原料开发优质高效耐火制品。

硅材料与光伏技术。重点研究多晶硅、晶体硅和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设备。24、36对多晶硅还原炉投入工业使用,建成了国内产能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年产3000吨多晶硅工业生产线。围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形成包括单晶硅、切片、封装企业在内的产业链。实现硅薄膜电池的工业化生产。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端乘用车及其开发平台、车辆动力性能检测系统、重型特种车辆等高效运输装备、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以及新型车辆动力参数监测系统、制动系统、自动变速器、水泵、减震器。开发一系列符合国际标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档新型客车,突破重型专用车设计制造技术,加快新型专用车研发,建立完善的车辆动力性能测试体系;CAN总线技术在乘用车和汽车零部件装配技术上的应用取得突破。在减震器、水泵等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的基础上,拓展了双动力转向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动力参数监测系统、制动系统等新型汽车零部件的附属系统。

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重点研究生物诊断药物、新疫苗和新生物药物;开展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标准和治疗肿瘤、艾滋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病的中药新药研发,加强中药资源利用保护和中药规范化种植。开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药物和手性小分子药物的研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研发新型疫苗、禽流感快速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开发新型高效疫苗,为禽流感综合防控提供优良疫苗。开发了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为综合防控提供了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检测方法。将特异、敏感的检测诊断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应用于临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筛选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医药在防治禽流感中的作用;在饲养方式和流通环节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技术。

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和推广电解铝节能技术、燃料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煤热解及多联产技术。“十一五”末,研制出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质致密成型成套设备,提高生物质原料的致密度。建立规模化沼气产业化生产应用示范基地,提高沼气生产稳定性。对产氢率高的混合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完成可连续产氢设备的试生产。

(二)发挥监管作用,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

重大科技项目是通过政府组织推动,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全省发展需求和实施条件成熟程度,分批启动科技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等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富民强县建设新农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示范和带动作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力度。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科技产业;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的科技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根本目标是推动实施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企业R&D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R&D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结合攻克企业核心技术,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化企业创新机制。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引导和示范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和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布人才资源,预测技术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结合R&D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势产业基地,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集聚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研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导,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人才梯队,支持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筛选科技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大、辐射影响广的重大关键科技成果,组织实施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具有资源、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性服务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融合、突出特色,形成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网络。知识产权优势的培育。以提升我省企业和地区知识产权创造、拥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为重点,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输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为目标,形成知识产权制度、资源、运营、保护、文化优势。促进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