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性影响
二战后经济学家的实践充分证明,贸易战略越开放,国际参与越深入,经济表现越好。相反,贸易战略越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绝程度越深,经济表现越差。1996年5月7日,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反,面对经济全球化,经济会顺利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东亚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迅速实现了2%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1.5%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比之下,缓慢或缓慢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当缓慢。一般来说,迅速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增长快,而且增长稳定。在过去的10年间,前者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后者的50%。发展中国家相当多的学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些人眼里,全球化只是进一步剥削世界穷人、让富人更富的工具。”我国一位学者明确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往往是资本流向全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这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经济全球化的束缚,走民族主义道路,积极发展南南合作,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细看上述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其实只是普雷维什“中心-外围理论”的翻版。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只对发达国家有利,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雷维什指出,当今世界分为两大体系,即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中心国家是技术的创新者、成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利益的获得者,而外围国家是技术的模仿者、原材料的提供者和中心的子公司。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是中心向周边出口工业制成品,周边向中心出口初级产品。由于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率高,制造产品价格低,需求的收入弹性小,双边贸易的结果是经济剩余流向中心国,外围国处于被剥削的附庸地位,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切断与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坚持“集体自力更生”原则,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抗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理论被证明是极其片面的,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连这一理论的首倡者普雷维什也完全抛弃了“中心-外围理论”的核心——中心与外围利益完全对立、外围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切断与中心的联系的观点,转而强调中心与外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代表普雷维什后期思想的《依赖、发展与相互依存》一文中,他反对中心区的财富基本上是由外围区创造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心区技术大进步的影响。普雷维什指出,中心和外围的利益越来越有可能趋同,特别是“在外围地区使用中心地区不断更新的技术,也将为双方带来毋庸置疑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发展的明智之道不是“切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种联系”。否定经济全球化的人,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民族主义发展道路高度推崇,认为这是“对第三世界未来的新探索”。不可否认,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作为一种发展路径,本质上是反导向的,是一种借用民族传统排斥现代文明的非理性思潮。特别是经常与极端保守的宗教结合,以禁欲主义压制人们对现代世俗生活的追求。对于这些学者来说,用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行的。当然,南南合作和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无疑比排斥任何国际分工的发展道路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实践表明,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好处微乎其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南南合作的经济意义远没有那么重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以排除国际经济联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市场需求,就开始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然而,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成功。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与否最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创造效应,表现为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后的区域内贸易增加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1990中,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额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普遍低于15%,而欧洲国家的这一指标在1990中超过了60%。这说明即使不扣除贸易分流效应,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的增加值也是微乎其微的,有的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发展中国家普遍收入水平较低,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大量吸收其他成员国的商品。(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国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产品、工艺、技术高度结构化,无法形成紧密的纵横分工。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本迅速增加,合作经济规模较小,无法形成旨在分享规模利益的约定分工。(3)虽然组成经济集团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差别不大,但在贸易政策、经济政策甚至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上差别很大。这种差异阻碍了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往往使区域内贸易和经济自由化的措施得不到实施或不能按时实施。此外,发展中国家经济集团的政策协调还面临以下两个特殊障碍:第一,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这给区域集团成员统一关税,特别是降低关税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二,贸易和经济政策的统一往往导致苦乐不均,需要建立类似欧洲“农业基金”的机制,对利益受损的成员国进行补偿。然而,由于财政资源有限,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这种资金带来的沉重负担。(4)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静态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在长期内促进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集团成员普遍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现代经济结构,因此无法通过发展区域内贸易来促进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不可否认,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经济全球化的“蛋糕”份额不可能完全均等。由于某些原因,发达国家在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短期内发达国家将获得更大份额的“蛋糕”。但是,绝不能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有害,更不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应该明确,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巨大机遇。发展中国家应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参与谋求生存和发展。否则,如果我们回归传统,像过去一样走内向型发展道路,那么结局将会像过去一样是停滞甚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