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识产权骗局曝光
寒武纪与华为的“联姻”宣告结束。
3月14日晚间,寒武纪发布重磅人事变动公告。公告称,公司核心技术骨干CTO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于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离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CTO梁军被认为是寒武纪和华为之间的重要纽带。随着梁军的离开,可能意味着寒武纪和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一年多前,寒武纪登陆科技创新板时,备受关注。首日股价涨幅超过300%,市值超过1000亿。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被冠以“国产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迅速跌下神坛。
股东大幅减持,股价创历史新低,首席技术官离职...寒武纪曾经美丽的独角兽怎么了?
华为离开梁军,“婚姻”正式破裂。
“梁军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会对公司的整体R&D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双方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公司的知识产权完整性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寒武纪用了一系列否定句向外界做了正面陈述,但梁军离开的消息对寒武纪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梁军辞职的消息发布后,次日寒武纪股价收跌18.38%,市值蒸发超36亿元,总市值仅剩260.5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梁军于2003年加入华为,后成为海思的技术专家。曾负责海思团队的手机soc和网络芯片架构设计,2017跳出华为后加入寒武纪,任副总经理兼CTO。
作为华为的老部门,梁军在加入寒武纪的第一年,就开始用华为的终端芯片做IP授权。市场上有声音指出,梁军在此次合作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拥抱华为“大腿”后,寒武纪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为公司日后上市奠定了基础。
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华为海思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在寒武纪的销售金额分别为771.27万元、1.1.4万元和6365.8万元,占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销售收入的65438%。
值得注意的是,2017和2018年,终端IP占寒武纪主营收入的98.33%和99.69%。可以说,没有华为,寒武纪AI芯片的商业化进程不会走得这么顺利。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行业龙头关系到公司的生死。还是为了留住梁军,2020年2月,寒武纪授予梁军65438+万股激励股,根据协议,梁军已被授予8万股不属于自己的,离职后作废。以公司目前65.22元/股的股价计算,这些股份的价值约为522万元。
此外,梁军持有的北京爱喜科技37.6%的股权也需要以一定实缴成本5%利息的回购价格转让。换句话说,梁军这次的离职几乎是清白的。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行业选择离开?
权宜之计,
“备胎”在寒武纪被抛弃。
有人猜测,华为脱离寒武纪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后,寒武纪已经成为华为的“弃子”,梁军的离开其实是一种自救行为,因为他看不到寒武纪的出路。
在2019的一次峰会上,寒武纪的一位高管透露,寒武纪正在和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做技术评测,包括Aauto Quicker和滴滴。不过,一位曾经就职于滴滴云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他任职期间,虽然有合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项目可以使用,因为产品“不好用”。
此外,寒武纪此前宣称其芯片已登陆百度。虽然消息属实,但按照业界的观点,百度使用的芯片数量只有100个左右,而且并没有用在核心业务上。
“寒武纪技术不弱,但产品并不比传统厂商好。”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客户来说,第一需求是安全和稳定。为什么要放弃那些成熟的芯片,去用一个小公司,未经测试的芯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手中的产品在商业化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寒武纪是如何赢得华为青睐的?还是说华为和寒武纪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只是权宜之计?
2016年,寒武纪推出首款AI处理器Cambricon-1A,奠定了国内首家AI独角兽公司的地位。当时AI概念风靡全球。
没过多久,2017年,手机巨头苹果将这一红极一时的ai芯片技术搬到了即将发布的iPhone11上。
华为自然不想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掉队。为了抢到“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智能机”的名号,华为决定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寒武纪AI处理器IP。
然而,华为在此后的宣传活动中一直淡化其AI处理器的起源。同时有迹象表明,华为采用寒武纪AI技术开发麒麟970的2017,华为海思也一直在与ARM合作开发基于ARM Trillinum框架的AI技术。
风险正在酝酿。华为海思在2018发布了云和边缘芯片,此后一直致力于覆盖数据中心、边缘终端和消费终端的全场景,恰好是寒武纪的业务线。这也意味着,未来在终端、云、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华为海思与寒武纪的对决不可避免。
此后不久,2018,10,华为宣布采用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架构”。2019年,华为麒麟810处理器搭载自研AI芯片。
华为有了自己的AI芯片,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寒武纪2019的业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华为支撑的ip授权业务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寒武纪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智能计算系统集成。
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对寒武纪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寒武纪也直言“公司短期内很难再拓展一个能在采购规模上取代华为的客户。”
成功是华为,失败是华为。
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销售收入同比下滑,仅为68,776,5438+02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降至65,438+05.49%。这个数字在2017和2018分别为98.34%和97.63%。
此外,根据公司当时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不存在知识产权R&D内容。
这也导致了上交所的问询。上交所在信中要求寒武纪解释:“这部分业务的未来业务计划和可持续性是否有逐步放弃这部分业务的趋势。”
要知道,才过了一年,公司赖以生存的主业就成了鸡肋。
没有华为业务的支撑,寒武纪只能另辟蹊径,公司第二大股东中科院成为唯一选择。
2019年4月25日,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这个项目已经取代了IP授权业务,成为支撑公司的“中坚力量”。除了横琴项目,寒武纪2019还签约拿下了Xi安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项目。
对比公司2019年的财务数据和珠海横琴、Xi安沣东IDC项目贡献的业绩量,不难发现,2019年,这两个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其中横琴项目贡献了60%的收入。
这两个项目虽然收入丰厚,但背后的关系和当地招商引资的战略考虑,使得其商业价值大打折扣。
某芯片公司成为idc签约“关联公司”。但在这两个政府idc项目的滋养下,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
只是登陆a股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并不为公司的高估值买单。自公司上市第四天创下历史新高297.77元/股后,开始一路下跌。截至记者发稿时,公司股价为66.25元/股,较最高价下跌近80%。
短期来看,公司基本面难以逆转。寒武纪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同时,归母净亏损8.47亿元,去年同期为4.35亿元,同比增长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