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追求高速度,依靠强刺激,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会耽误以后的发展机会。
“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模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征、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模式等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有哪些具体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权威解释: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增长,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风险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恐慌甚至丧失信心,从而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但是,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突出了战略性。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理解、适应,最终还要引领。也就是说,在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为未来发展增添新动力。”王军认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潜力、增添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中国有大量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即: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方位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持续动力。
放眼全球,美国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欧洲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果中国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还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告别旧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加快创造新的驱动力。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