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斯威齐和巴兰是美国“老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美国激进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领袖。
保罗·斯威齐(1910-)以其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而闻名于世。斯威齐在书的序言中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相当全面的英文著作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这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在战后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罗·巴兰(1910—1964)在其名著《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剩余理论。他也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当代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此外,斯威齐和巴兰写的《垄断资本》(1966)也是当代激进政治经济学先驱的代表作。
2.马格多夫
“老左派”马格多夫的《帝国主义时代》(1968)和他与斯威齐合著的《美国资本主义的深化危机》(1977)是对《垄断资本》的重要补充。
3.马克·林德
他是美国年轻一代中激进的政治经济学家。他的反萨缪尔森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对主流资产阶级经济体系的第一次严肃而有力的挑战。
4.保拉·阿特韦尔
他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激进政治经济学》(1984)是80年代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作。他系统阐述了20世纪60年代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著作,实际上是一部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著作。
5.谢尔曼·何是美国著名的激进政治经济学家,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激进政治经济学基础》被认为是美国激进学派的主要教科书之一。多布(1900-1976)和米克(1917-1978)是老牌左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英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精神领袖。多布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兴的最重要代表,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米克(1917-1978)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低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最重要代表,代表作是《劳动价值论研究》。米克和多布对琼·罗宾逊(第一个试图倡导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沟通的凯恩斯主义者)的反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判,但他们认同罗宾逊的“沟通理论”,这表明他们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英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霍奇森和索耶。霍奇森在1982写的带有斯拉法·马克思色彩的《资本主义、价值与剥削》是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而索耶在1989写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挑战——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替代品》是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英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深受新剑桥学派的影响,另一个特点是深受英国“社会主义”传统的影响。
20世纪以来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和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欧洲* * *生产主义”都诞生于西欧大陆国家,两者都很少涉及经济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才开始打着改革的旗号关注政治经济学,其研究大多集中在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模式等理论上,这是西欧大陆国家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重要特征。其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提出的著名的长波理论。
日本激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集中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及其基本理论,这是其重要特点。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第一,从历史上看,日本是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亚洲国家。其次,在10年(从1927年开始)关于日本社会性质的争论中,他们形成了演讲派(后分为结构改革派)和劳动派(后分为实用经济学派);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日本大学的普及程度超过欧美国家,《资本论》一直被列为日本大学的必修课。批判与超越:西方激进经济学述评
作者:何宇昌
ISBN: 9787801700346
页数:298
定价:18.0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装订:平装(无盘)
出版年份:2002-1-1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合作,《外国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丛书终于问世了。包含8本专著,涉及俄罗斯东欧经济学、激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中,部分作品罕见地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该丛书的研究特点是: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科学地借鉴和批判国外经济理论;二是中外一体化,重点分析国外各种经济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影响;第三,文献丰富新颖,材料非常广泛;第四,文风狂放,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何裕昌,安徽宿松人,6月出生于江西湖口1953 165438。1982 1毕业于江西大学,哲学学士;1997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同年7月,分配到上海财经大学任教;1999 6月晋升教授。历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副主任、副校长兼经济系主任、经济学院党支部书记。现任教务处主任,学校党委委员。担任《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本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原创研究等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和产权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著作:《国有公司的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版);《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战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学前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版);《中国内陆浅水省份区域经济发展论》(人民出版社,1996);《批判与超越:西方激进经济学述评》(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新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在《经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经济评论(纽约)》、《圣彼得堡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1项,省市社科优秀成果2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申银国际教学奖1;上海财经大学教书育人的第一模式;上海育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