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助解释这个经济问题?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祉,但不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也称为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可能是好事,叫“正外部效应”,比如修一个花鸟鱼虫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感到轻松愉快;但很多时候是坏事,这叫“负外部效应”。比如高分贝的音乐会打扰邻居休息,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降低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效应。比如有人“割肉”卖出一只股票,使得这只股票下跌0.0005438+0%,进而影响到持有这只股票的其他股东。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来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根据外部效应的影响程度,外部效应可分为可耗竭和不可耗竭。对于取之不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受并不影响其他人可以享受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受减少了另一个人可以享受的数量或质量。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少”,“坏”的外部效应“多”。如果只考虑我的幸福,我只会把花园修到我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程度,但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幸福,“享受他的幸福”,我和邻居的边际幸福就会大于我自己,所以我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如果我考虑到邻居的痛苦,“承受他的痛苦”,我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化工厂如果考虑到周边居民的健康损失,“得不偿失”,也会少排放污染物。简而言之,供给的“多”与“少”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给而言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给多了,“好”的供给少了。

政府的一个职能就是纠正这种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把供给增加或减少到最优水平。当政府对化工厂的污染征税,然后用于周围的居民时,化工厂就会立即“吃亏”,减少污染。政府另一个常见的纠正行动是拍卖“污染许可证”,这可以达到与污染税相同的效果,并被普遍认为更容易实施。

外部经济通常指有利于外部性的商品生产。此类商品的生产将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如教育和安全)。

外部不经济通常指对外部性有害的商品。这类商品的生产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污染和犯罪)。

个人通常倾向于“外部不经济”的消费行为,因为有害的外部商品所造成的成本(如污染)不需要个人承担,这在经济学上称为“过度消费”。

但是,由于有益的外部性带来的利益不能被个人垄断,个人通常不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外部经济的”消费行为(如教育),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消费不足”。

社会效益=私人效益+外部效益

社会收入=私人收入+外部收入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收益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人们通常根据两个特征对经济中的项目进行分类:

该项目是否可排除?

排他性:1。它可以阻止人们享受这些项目。

2.法律承认和保障的私有财产权。

竞争对手,这个项目有竞争力吗?

竞争性:一个人对商品的使用不会降低其他人对商品的享受。

经济中的商品分为四类:私人商品,独占+竞争;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也没有竞争性;公共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自然垄断。只有排他性,没有竞争。

一些重要的公共产品如:

国防既不是竞争性的,也不是排他性的。

基础研究、特殊知识(专利)和一般知识(补贴)

扶贫计划“与贫困作斗争”向富人征税,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富人过得更好,因为他们现在可以享受一个不那么贫穷的社会,穷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情况也更好了。

灯塔标志,使船只远离暗礁水域。有搭便车的,主要是政府运营的。